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在赤峰大地上,一件件纾困解难的民生实事,办得扎实、有力,一项项惠民帮企的举措,顺民意、暖民心,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写下了赤峰的生动注脚。
面对严峻挑战,我市坚持高位谋划、推动责任落实,科学统筹,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今年,我市全面落实国务院稳经济33条政策措施和自治区40条贯彻落实意见,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稳住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类施策,灵活安排,合理指导,推动企业稳定生产、增产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留抵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59亿元。落实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扩岗补助1.75亿元。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91.2亿元,同比增长15.7%。每一家企业的正常生产,每一个项目的快速推进,都为疫情影响下的我市经济发展赋予了崭新动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3%,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9.7%。
“要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提供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特别是要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12月7日,市委书记万超岐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市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参会企业信心倍增,纷纷表示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复苏市场,加快疫后经济重振。
靶向发力扶企“爬坡过坎”
助企解困如何对症下药?赤峰的答案是走进企业,问难问需问策于企。
日前,在松山区玉龙街道阳光社区,一张张疫情防控“明白卡”被送到商户们手中,如何科学抓好经营与疫情防控,商户们心里有了底。
为了让纾困政策全面、迅速直达市场主体,扎实推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市金融办第一时间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纾困帮扶工作队,下沉一线,对部分商户进行走访调研,听取商户在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市场主体算好政策优惠“明白账”,让市场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让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帮助市场主体释放压力、增强动力。
小小“明白卡”让小微企业重拾信心,而“保姆式”服务的入企服务专班则让受困大企业打赢“翻身仗”。
受疫情影响,作为中国磷复肥行业新领军企业的赤峰大地云天化工公司,出现30万吨化肥滞销卖难问题。为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元宝山区迅速组成入企服务专班提供“保姆式”服务,促成企业与黑龙江、辽宁等多家企业签订21万吨磷酸二铵等产品销售订单。“这几笔订单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税收1000万元,剩余9万吨库存预计在2023年2月底前售完。”
政策礼包源源不断释放红利,助力企业真正实现“爬坡过坎”。截至目前,我市已为21个项目争取专项资金4752.03万元,为18户企业61个项目争取医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3.92亿元,为5个开发区11个产业园补贴建设资金3912万元。在工业设计中心、工业绿色化改造、工业数字化转型等7个方面,帮助31个项目和企业申报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我市提供纾困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年初以来,全市新增“助保贷”业务131笔,贷款金额4.04亿元,累计为企业贷款增信18.44亿元;指导融资担保机构持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水平,目前年化担保费率1%,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蓄势赋能促企“活力迸发”
减负纾困,更要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在纾困解难行动中,我市把服务企业的工作着力点由帮助单个企业解决眼前困难,转向培育产业生态、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上,把个性问题梳理成共性问题,促进集中解决难题。
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普遍难题,加之疫情蔓延引发的订单下降、物流受阻、合同履行困难等多因素叠加,经营困难尤为突出,宁城县工商联积极帮助资金困难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搭建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加强银企交流沟通,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实现银企共赢。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更是营商环境的基础,红山区人民法院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速裁”模式,实现简案快办,着力降低涉营商环境案件诉讼成本。同时推行物业类型化、劳动争议、租赁合同、民间借贷等示范调解、示范判决模式,统一类案裁判标准,确保法律适用统一,助推企业关系良性发展,为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为实现产业生态保持健康发展,我市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3个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入库企业分别达76家、33家、9家,全市已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同时抽调熟悉法律法规、知晓优惠扶持政策的9名业务骨干,组建12345“政策专员库”,为企业提供“专家门诊式”政策咨询和办事指引。截至目前,为全市中小企业累计提供政策咨询类服务1198次、创业创新服务201次、投融资服务380次、权益保护服务212次,极大满足企业各类需求。
从释放政策红利,到金融支持;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为企业提供精准有益服务……我市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解决企业发展痛点难点,改善发展环境,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市将把政策红利传导落实到企业,让他们深切感受到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坚定市委、市政府与企业、商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信心,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