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赤峰市
  • 中宏网首页 >
  • 地市营商资讯 >
  • 赤峰市 >
  • 正文

阔步奋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赤峰市红山区奋力谱写政务服务发展环境新篇章

2022-10-31 09:44:31 来源:赤峰日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01.png

红山区优化营商环境暨警示教育大会

02.png

区政府专题研究优化营商环境会议

03.png

公安业务办理专区

04.png

蒙速办窗口

05.png

建设工程项目改革专区

06.png

蒙速办无差别受理专区

07.png

社会保障专区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认真落实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今年以来,红山区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3.0版”为抓手,紧紧围绕《红山区“窗口单位作风整顿年”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狠抓作风建设,推进工作落实,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矢志不渝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查不足、补短板、强弱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部署和自治区政务服务“四办”改革要求,持续深化开展“放管服”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和吸引投资的重要举措,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红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进必进筑牢“一站式”根基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高质量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要求,红山区主动认领自治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发布事项,积极对接企业群众办理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编制形成区本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会议安排部署和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指示批示精神,分类编制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清单和下沉下放清单,集中进驻清单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下沉下放清单事项方便群众就近办。同时积极协调市交警支队一大队、自然资源分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公积金中心等驻区高频事项垂管单位,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逐步实现企业群众“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与此同时,红山区先后印发《红山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办法》《红山区12345热线工作站管理制度》等文件,明确工作流程,强化服务举措,规范业务操作,以平均每周500件的办理效率,完善“一站式”职能,实现全天候服务。

  截至目前,区委、区政府累计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研究政务服务优化提升事宜;区政务服务中心共计进驻单位45家(含进驻服务企业11家)、事项1577项、人员126人;14项依申请行政权力已赋权下放至各镇街,其中涉农镇街承接14项,城区街道承接12项。为企业群众“一站式”办事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模式夯实“一窗式”职能

  创新思路,聚力发展。红山区根据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属性和办件频次,坚持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应上尽上”原则,大力推行网上申请+线上流转+线下邮寄的方式,除企业群众必须到现场实名登记、面部识别以及采集生物信息外,其他全部事项均开通网办功能,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向纵深发展。强化业务协同创新,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无差别受理新模式。升级改造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分区,打造无差别受理专区,全面实施非专网业务系统综窗受理模式,强化人员配置和业务培训,同步实施首席事务代表负责制,打造企业群众办事“一窗进出”工作闭环,助力企业群众办事“不出厅办结”。针对不同办事群体和差异化办事需求,分专区组建代办帮办队伍、设置代办帮办服务专窗,有效解决企业群众表格不会填写、系统不会操作、材料不会准备等难题。根据实际,制定实施《红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延时服务工作方案》,有效解决了“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难题。

  截至目前,区本级保留政务服务事项1577项,网上可办事项1572项,占比99.7%;813个事项纳入综合一窗受理系统,实施无差异受理;采用1+1模式组建代办帮办队伍28人,免费帮办代办工程建设项目、企业登记注册等相关服务2100余次;公布延时服务事项清单62项,累计办理延时服务件数87件。

  职能整合推行“一表式”办事

  红山区坚持一件事一次办思维,强化表单、流程、时限等方面的整合力度。按照自治区一件事一次办103项事项清单,结合区本级审批实际,主动认领我要开超市、我要开公司等事项97项,统筹推进表单整合、流程重塑、部门协同、并联审批等工作,基本实现一表申请、一次提交、一窗受理、联审联批、一窗反馈。推行申请表单在线填写、下载、打印,为企业群众提供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表单表样服务。针对表格不会填写、不知怎么填写的实际问题,红山区逐项优化审批流程,取消部门自行制定的申请表格,整合依法必要的申请表格要素,并全部上传至自治区政务服务网,提供填表示例和填表说明,供企业群众在线填报;是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梳理编制一张身份证办成事清单和一张身份证+一张表办成事清单。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容缺受理事项清单梳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清单的通知》,有机结合驻厅政务服务事项最新流程优化成果,梳理编制一张身份证办成事清单和一张身份证+一张表办成事清单,为审批服务“极简红山”做出了有益探索。

  截至目前,97个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材料精简35.7%、审批时限压缩40.2%、跑动次数减少84.4%,成效显著;区本级保留的1577个事项共涉及表格463个,已全部完成表格和表样的上传工作;已发布一张身份证办成事清单99项、全程网办事项清单813项,发布一张身份证+一张表格办成事清单100项。

  健全机制实施“一键式”评价

  政务服务环境好不好,企业和办事群众最有发言权。红山区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把企业群众满不满意、获得感强不强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务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好差评”体制机制。红山区研究制定《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政务服务“好差评”差评整改反馈工作实施意见》,统筹实施联合巡查、不定期抽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的“好差评”新机制,同步强化结果运用,将“好差评”纳入优化营商环境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以评促改,以改促优。

  在改进政务服务工作中,红山区始终坚持人人可评、事事能评、一次一评的原则,常态化与自治区、赤峰市政务服务局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研发单位保持有效沟通,统一设备参数,明确采购计划,公开招标投标,确保设备接得上、用得好。红山区坚持全域评价、无死角评价理念,聚焦企业群众反映集中、反响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以及庸懒散拖、推阻绕磨、吃拿卡要等问题,将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机构和窗口服务单位所有人员的公务活动纳入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范畴,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服务环境。

  今年以来,政务服务“窗口单位作风整顿年”行动持续发力,强化规范服务、严格纪律要求和规范服务用语并驾齐驱,工作开展全面推进,工作执行成效明显,工作落实及时到位,让企业和办事群众看到了变化、感到了满意、受到了好评。截至目前,共计征集政务服务“好差评”数据142455条,其中好评142453条、差评2条,好评率99.99%,差评整改率100%。

  优化流程打造“一次式”品牌

  突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红山区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专班下设综合组、业务组、保障组、技术组等10个工作小组。工作专班实施定期调度机制,由各牵头部门负责按领域、分行业推动国家、自治区、赤峰市优化营商环境新部署、新举措落实落地。同时下发《关于开展集中办公的通知》,就驻厅行政权力审批流程优化、规范及再造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提升,坚决删减非法定、非必要的特殊程序,坚决取消部门减免自身责任、增加群众负担的申请材料,坚决压缩人为可控的审批预留空间,持续推进行政权力“瘦身”行动。强化审批服务效能监督。

  为持续巩固流程优化成果,红山区创新实施区级领导接待日制度,集中受理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现场办公、限期督办。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码”上监督,实现问题诉求一码尽扫、一键直达、即时解决。同时,聘请30名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优化营商环境体验员,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为营商环境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区本级保留的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压缩85.9%、材料精简40.2%、流程缩减20.3%,审批事项特殊程序依法合规率100%。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红山区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面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生态,擦亮红山优化营商环境名片,合力栽好梧桐树,用心引得凤凰来,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红山建设新引擎!

原标题:阔步奋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红山区奋力谱写政务服务发展环境新篇章

编辑:魏源
审核:蔡旭东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