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包头市
  • 中宏网首页 >
  • 地市营商资讯 >
  • 包头市 >
  • 正文

包头市石拐区:十年裂变破茧成蝶

2022-07-29 08:41:59 来源:包头日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转型,是包头市石拐区这十年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十年前,石拐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长达300多年的煤炭开采留下的是65平方公里的采空区,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浊、城区破旧不堪。

1.jpg

  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十年来,石拐区在扼颈般的发展困境中,一斧一斧辟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四示范两基地一平台”为目标,深入实施“一体融入、两区协同、三带发展、五网会战、六园支撑”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兴业型城区、和谐宜居的公园型城区、便捷高效的智慧型城区、独具魅力的品质型城区和普惠共享的幸福型城区,加快建设包头市“城市后花园”,奋力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行区。

  裂变的巨大能量,喷薄而出的是如今“智慧”“绿色”“宜居”的新石拐。

  浴火重生、破茧成蝶的背后,石拐区走过了怎样的非凡十年?

  产业转型绝境中裂变的十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矿设区、因煤而兴的石拐区,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五大国营煤矿矿井相继关停报废,神华集团包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战略转移……石拐区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发展绝境。

  然而,对于不屈不挠的石拐人来说,每一次的困境不仅无法困住他们向前的脚步,还会转变成为一个个黄金契机开启发展的新时代。

  从挖掘煤炭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到工业项目的二次创业尝试,再到“双控”大背景下刀刃向内的逐“绿”攀“新”,石拐区在绝境中一次又一次裂变。

  蜕变中的石拐——

  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工业园区为目标,推动20家企业完成环保升级和节能改造,2家企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高新企业。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工信部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四批示范企业(园区)名单,34户传统企业纳入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平台,多家企业与周边电厂实现合作联营,石拐区煤炭产业比重由15.8%下降至6.1%。

  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发展逐步壮大。石拐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累计投资完成数亿元,建成“智慧包头”大数据产业园。聚焦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项目质量明显提升,以明阳为代表的超大型陆上风机整机及关键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打造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地、形成与包头市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相匹配的风电装备生产能力提供了支撑。

2.jpg

  五当召机场。(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就业吸纳型产业及旅游业欣欣向荣。投资2亿元完善五当召景区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投资1.7亿元的包头古城项目和投资5亿元的花舞人间景区项目相继建成营业;通用航空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约2.7亿元,正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是包头市首家、内蒙古自治区第9个A1类通用机场。

  特色服务业及产业聚集发展日见规模。利用区位交通优势,错位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产业,成功申请内蒙古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企业24家,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打造花卉农旅田园综合体花舞人间升级改造项目,建设花溪农业现代产业园、包头大青山军事和工业影视基地,培育“彩韵青山”“味道古窑”乡村旅游IP,探索发展预制菜、宠物产业等新兴业态,进一步延伸地区的低碳之路,推进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种养殖业深化发展。

3.jpg

  石拐区现代物流产业蓬勃发展。(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在绝境中裂变的石拐,如今已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良好局面,科学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

  生态转型废墟中绽放的十年

  历经了百年挖掘,石拐曾经一度千疮百孔。光秃秃的荒山、裸露于地表的废弃矿井……“喜桂图”不仅外表名不符实,更潜藏着山体滑坡、地下水污染、土壤养分流失等隐患。

  生态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石拐区先后编制了《石拐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4—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一系列治理方案,在废墟上重新描画“青山绿水”。

  生态修复让喜桂图重新成为“有密林的地方”。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75.55万亩;在五当召景区周边、旅游公路沿线、大青山南坡等重点区域绿化造林6.661万亩;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建成植物资源培育基地,试种抗旱耐寒苗木340种。石拐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21.5%增长到现在的35.5%,稳居包头市第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化示范城市。

4.jpg

  石拐区人民医院。(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矿山治理让废弃工矿地“变废为宝”。大力实施废弃矿坑治理、煤田火区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土地复垦等多项环境治理工程,累计修复矿山地质环境21.22平方公里,在包头市率先完成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矿企业退出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产业,2019年12月石拐区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项目在包头市率先并网发电,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并网最快的采煤沉陷区光伏项目基地。

  2019年,石拐区历史遗留或治理责任主体已灭失的沉陷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已完成86.12%。2020年,石拐区继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后再次入选。

  过去的十年,石拐区清理生态欠账不遗余力。今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是根深蒂固。

5.jpg

  石拐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在废墟中绽放的石拐,如今已是青山抱城、绿水绕城,“生态绿”成为地区最养眼的基础底色。

  社会转型奋进中跨跃的十年

  “咱们石拐的变化真不小!”石拐区大德恒街道70岁的赵福珍老人是城乡变迁、民生改善的见证者。十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石拐区每一处,采集收集图片千余幅,眼见新小区盖起来了、道路宽起来了、城区靓起来了、农村兴起来了。

  从石拐“旧”区,到喜桂图“新”区,一帧帧、一幅幅,一座活力、宜居、高效、共享、开放的魅力之城跃然而出。

  这样的变化里,有几代矿山人安居梦的实现。多年来,石拐区投资44.1亿元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安置居民4.2万人;投资10.76亿元,建设普惠安置区、棚户区二期、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7620套。人均居住面积从2010年的25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4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遗留问题,高标准完成“户均一套楼房”的目标。

6.jpg

  花舞人间景区。(来源:包头市石拐区融媒体中心)

  这样的变化里,有对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回应。多年来,石拐区各类社会保障持续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提供工作岗位大于就业人数,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9%以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苏蒙实验学校、睿德幼儿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包头师范学院喜桂图校区正式获批。健康石拐建设稳步推进,石拐区人民医院正式运营,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内蒙古自治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安石拐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成效显著,防震防火防汛抗旱有力有效,双拥优抚、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样的变化里,有城乡建设整体品质的提升。多年来,石拐区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协调并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改造干线公路23.9公里,新建农村道路28.2公里,铺设基础管网43.6公里。喜桂图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两次荣获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成功创建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开展老区三年改造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户厕普及率55.54%,吉忽伦图苏木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地区,缸房地、爬榆树等嘎查村荣获国家级、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乡村振兴基础不断夯实。

  在奋进中跨跃的石拐,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非凡十年,是一次华丽转身,更是新征程的起点。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石拐区上下正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勇开新局、全力以赴,以新突破、新作为迎接二十大的到来。

编辑:魏源
审核:蔡旭东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