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营商环境进一步,经济发展赢先机!眼下,包头市全市上下正在凝神聚力打造一座“包你满意”的“移动办事之城”。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高位推动到上下贯通,从齐抓共管到比学赶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把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视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新招不断,实招迭出,将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一路走来,包头市各旗县区对标一流,以“四办”为画笔,以改革为底色,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通过一条条举措,一个个方案,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幅“包你满意”的“移动办事之城”的工笔画正在鹿城大地精细描摹。
中宏网内蒙古11月25日电 为贯彻落实包头市优化营商环境调度会议精神,按照张锐市长、刘永祥副市长指示要求,以打造全方位深层次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通过对标学习全国先进典型案例,立足实际,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贡献高新区方案。
“拿地即开工”走出一条营商环境创新之路
稀土高新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发展,找准企业发展痛点、堵点,实施重点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项目,有效解决了项目落地慢、时限长、环节多的“老大难”问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三次提速,实现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由改革前的30个工作日缩减至最快3个工作日,走出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路。
制度创新,奠定基础。针对项目审批时间长、审批流程复杂、环节多、审批效率低、项目落地慢、项目建设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高新区2019年9月制定出台了《包头稀土高新区重点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办法(试行)》,对符合国家、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政策,属于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新建、改建、扩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实施“拿地即开工”高效审批服务。明确了实施范围、实施目标、实施原则、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施告知承诺、建立保障措施、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通过预审服务、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并联审批、调整时序、先建后验等举措,将项目审批流程整合归并为设计方案并联审批和施工许可两个主要阶段。通过“减审批、并环节、优流程、缩时限、强服务、重事后”等举措,有效整合审批资源,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大幅度提高重点项目审批效率,制定出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全程审批约60天完成,比改革前缩减时间60%以上的目标。
机制创新,协调高效。为有效推动“拿地即开工”试点工作开展,高新区常务会研究制定出台了《稀土高新区“拿地即开工”试点工作运行制度》,建立起了一套“拿地即开工”试点工作运行机制,规划、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设立首席代表,并组成预审小组,组建代办专员,在预审服务、代办服务、集成服务、一次性告知制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五个方面建立试点工作运行机制。由企业服务管理局牵头“吹哨”、各部门“报到”,将项目审批由部门“单打独斗”全面整合为“合成作战”,保障“拿地即开工”改革试点高效运转、协调有序。
流程创新,环节“瘦身”。审批环节将原有的从“立项”到“施工许可”14个主要审批环节变为“设计方案并联审查”和“施工许可审批”两个阶段,梳理绘制出《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流程图》;方案审查将原来的咨询、审查两个步骤变为直接进入“设计方案审查”;取消建设项目报建登记等8个事项;合并用地预审意见、用地批准书等5个事项;有效解决环节多、流程多等问题。
模式创新,时序优化。审批模式由改革前的串联审批变为多部门并联审批、同步办理、容缺预审、分类指导;绘制《拿地即开工项目推进图》,梳理出从预审、立项到发放施工许可证等27项办理事项及基础设施配套事项,使办理事项及节点一览无遗,有效控制审批时间、有效跟进审批进度,流程图成为企业“指南针”,有效解决审批时限长的问题。
服务创新做加法。服务做在审批前,企业不走弯路。“拿地即开工”把服务做在审批前和“拿地”前,做到“拿地即开工”项目在筹备之前主动对接、了解调研,为企业梳理流程、逐项研究、提前预判,指导企业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解决了企业不了解审批事项、不熟悉审批流程的问题。各审批部门的审批事项均提前与项目单位对接,项目单位提前准备材料,实施随报随审、提前预审,增加审批部门工作量,减少企业审批时间。
提前预审,统筹推进。由企业服务管理局明确“拿地即开工”项目,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提前召开预审会,启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流程,各部门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并实施联合“会诊”,一次性提前告知所有审批事项、材料、流程,提前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审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场研究解决项目中企业不了解、不清楚的许多问题,将项目服务做在审批前,变“坐等”审批为主动“靠前”服务,提高审批效率。
“工具书”指导项目办理。编制《稀土高新区“拿地即开工”服务指南》,全面梳理土地、规划、环保、建设等10个部门的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审批时限、申报材料等,明确各部门首席代表、代办专员及联系方式,使企业一图读懂审批流程,以最集约的方式为项目做指导,使项目少走弯路。有效解决企业在报建过程中怎么办、办什么、找谁办的问题。
“一条龙”服务,合理调度。一对一提前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手续进度、捋顺流程,使项目同步推进。全程跟踪指导各环节审批路径,第一时间了解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做好项目的“外脑”服务,“扫清”项目建设中的“堵点”,促进全程审批时间和建设进度提速。
组建专项服务专班。针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组建项目服务专班,专项负责项目的跟踪落实,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专项研究,全力推动项目进度。
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照项目建设的时间进度倒排工期、梳理流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企业及审批部门完成事项及时间节点,绘制成倒排工期流程图进行挂图作战,倒逼手续进度,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审批创新做减法。各部门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模式”。规划设计方案提前至“拿地”之前审查,将土地审批手续、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等手续实施容缺受理、同步办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时施工许可手续容缺受理、提前预审,与施工图审查同步办理,做到“许可证”等着其它材料,使项目“加速度”。
图审时间压缩。积极协调市图审中心,由企业服务管理局、质监站和市图审中心三方共同签订《稀土高新区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施工图审查合作协议》,三方建立联动机制,图审中心在图纸设计过程中就实施提前介入、提前报审、提前预审,对于小、中、大型项目,分别在5、7、15个工作日完成图纸审查并发放整改意见书,有效缩短图审时间。
实施“一张流程图”推到底。实时根据审批事项不断梳理流程,绘制成“拿地即开工流程化标准化推进图”,实施一张流程图推到底,做到“企业做什么、政府做什么、审批事项有哪些、同步办理、节点进度”一目了然,使“拿地即开工”做到流程化、标准化。
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建设项目实施全程监管,规范项目建设投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确保“拿地即开工”既有“加速度”又有“保质期”。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对于实行告知承诺制的事项,相关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核查。制定相应的动态监管办法,对未履行承诺行为进行分类处置,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作为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高新区“拿地即开工”的改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两次提速,第一次提速全流程审批40天、比改革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提速80%,第二次提速全流程审批20天,提速90%。实现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由改革前的30个工作日缩减至7个工作日。“拿地即开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使重点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使营商环境优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一阶段明确目标提速60%。“拿地即开工”明确目标,制定出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全程审批60天完成,比改革前缩减60%以上。通过多部门预审服务、一次性告知、并联审批、优化时序、同步办理、一条龙服务等,2019年及2020年初的项目,液压机械4天内完成4项审批事项,拿到施工许可证,比预期提前3个月开工建设。中科世纪预审服务后20天内办理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供电、供水等10项审批事项。天和磁材预审后15天开工建设;新格环保、科锐微磁实现提前临检,实现审批全程60天完成。
第二阶段提速80%。高新区不断优化各项举措,通过实施“一条龙服务”“三提前服务”和“五创新服务”的“一三五”服务法,将项目审批由部门“单打独斗”全面整合为“合成作战”,实现各项目手续并联审批、压茬推进、无缝衔接,东宝大田从4月20日土地挂牌到6月3日正式开工,全流程审批40天,比改革前提速80%。正因为有了“拿地即开工”改革,东宝大田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高效投资,无疑为企业提振了信心。
第三阶段实现飞跃提速90%以上。高新区二次创新“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容缺审批”“图审签约”“成立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一系列新举措,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实现项目审批提速90%。
2020年10月金力永磁项目在土地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等环节实施并联容缺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审图时间由30天压缩至5天、施工许可证由5天压缩至1天,实现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只用7个工作日。2021年7月大地熊项目从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到正式开工全流程审批时间仅用16个工作日。2021年7月推动双良项目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到领取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限仅用3个工作日。2021年9月23日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C磁材产业园项目仅用1天时间就取得施工许可证,正式基础施工,实现从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全流程审批仅用9个工作日,刷新了全流程审批16个工作日的新纪录。为企业直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更坚定了企业在高新区创业投资的信心。
绿色通道成为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名片
高新区“绿色通道服务”是为优化服务理念,强化主动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于2009年初制定出台的《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企业、企业家“绿色通道”实施办法》,是为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现代服务业,以及纳税2000万元以上的现有重点企业,以及对高新区有特殊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研机构、院士工作站、上市公司和做出特殊贡献的实体企业及企业家的特色服务。提供包括企业家交流学习、企业家体检、企业家子女入学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生产运行全天候、企业家个人全方位的服务。
11年来厚积薄发,累计470家次重点企业、530人次企业家享受到绿色通道服务。品牌效应与服务优势凸显,已深深根植于企业家的心中,已成为推动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服务名片。
解决企业家子女入学难题。随着高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入驻高新区的外地企业逐年增加,随迁及外聘的高级管理人员不断增加,企业家、企业高管子女入学的问题成为家长及企业最关心的大事,也成为保障企业稳定发展重要任务。为了使企业家安心创业,绿色通道想企业之所想,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先后为伊利乳业、新源稀土等20多家企业40多名子女解决入学、转学、升学等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为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得到企业高度评价。
组织企业家交流学习。连续8年组织200多位企业家到清华、浙大等8所名校学习,把国内最新的经济、政策、科技、大数据、金融以及企业管理的理念、思路、经验、做法全方位源源不断地传输给企业。为企业导入先进理念、前瞻性思维,引导企业转变思路、转型升级,搭建启智与交流的平台。开拓企业家视野,提升创新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2021年春节前,为15家绿色通道企业免费拍摄春节拜年视频,在春节期间在高新区微信公众号上向全市人民拜年,展示企业风采,宣传弘扬企业文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着力解决绿色通道企业“疑难杂症”。随时了解企业困难与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是绿色通道服务的坚守。2020年春节,伊利乳业受疫情影响,运输停滞、产品积压严重、物料短缺、仓储爆满,急需库房和托盘,企业面临停产的危险。积极发挥绿色通道专项服务功能,帮助企业联系库房、托盘、协调交管大队,并带领伊利负责人去交管大队办理运输通行证,最终解决了1万多吨产品仓储存放、托盘短缺、产品运输的燃眉之急,帮助企业复工复产。2018年秋天的一个周末,伊利乳业预处理200型号电机轴突然断裂,导致设备无法运行,700吨牛奶面临报废的危险,伊利负责人紧急求援。绿色通道专项服务连夜联系机械加工企业,经过连夜7个多小时抢修,保住了生产线上700吨鲜奶,挽回了250万元的巨额损失。像这样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几年来为近百家企业解决了工商、建设、环保、货车停放、路面硬化、地下管网、交通、人员招聘等等上百件难题。
关心关爱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健康。2016年以来共为170多人次企业家享受高标准、高规格、全过程陪同等全身26项体检服务,保障企业家等身心健康。2020年以来,绿色通道拓展服务内容,从关心关爱企业职工身体健康入手,传达高新区关心、关爱企业的心声,开展“绿色通道”上门为企业职工免费体检,先后为新源稀土、恒宇磁源600多名职工送健康服务。
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中小企业政策大讲堂”成为高新区特有服务品牌。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瓶颈,高新区积极调整服务思路,全面了解并分析企业需求,融入“培育创新、突破瓶颈”的服务理念,在稀土大厦8楼设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大讲堂”,聘请国内各领域、各行业优秀专家为中小企业进行系统性专题辅导和培训,以精准、系统、培育创新为发力点,2016年到2020年共举办35期1250多家次企业、2500多人次参加的免费培训。形成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成为全市亮点。
2021年以来又创新培育企业服务模式,颠覆传统培训模式,引入人民日报旗下“人民学习智慧教育”平台,以全景沉浸式直播学习场景开启智慧教室云课堂组织企业学习,企业足不出城即可享受国内外名师优质资源。今年以来已组织《华为服务之道》《经理人的场景化管理》《新格局新征程十四五开局宏观经济政策与分析》以及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直播专题“奋勇前行、不负人民”等4期智慧教室云课堂学习,近200位企业家及高管人员受益,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新局面。
多措并举深化“放管服”改革
试点推行“住所告知承诺制”。为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扩大优化营商环境成果,进一步简化企业住所登记便利化,结合高新区实际,经研究决定,高新区新开办企业设立登记及住所变更登记实行“住所告知承诺制”,企业只需提交住所(经营场所)承诺书,无需再行提交租赁协议及产权证明等场地登记材料。
推行“退役军人”优先服务。高新区为退役军人实行企业登记优先办理服务,并在区市民大厅增设了“退役军人优先办理窗口”,为退役军人提供专人负责全程免费咨询和指导。下一步,将扩大退役军人服务范围,为退役军人家属和子女提供优先办理,服务标准在原有的咨询、受理、发照的基础上,提升为后续的进一步服务,包括照后回访,年报提醒,知识产权保护,推荐优秀经营户,非公党建服务等内容,在高新区联合有关部门打造高新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为退役军人提供政策支持,真正让退役军人享受到“贵宾通道”和“绿色通道”。
实行“多证合一”改革。“多证合一”是将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商务局、公安局、旅游局、银行外贸等部门共45项审批备案事项集中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企业信用代码是企业的“身份代码”,实现“一照(码)走天下”。企业完成登记审批后,工商业务审批系统自动将“多证合一”信息推送至内蒙古自治区协同监管平台,各相关部门通过该平台对涉及本部门的信息进行认领,并进行备案,截至目前,该区共推送“多证合一”12577条信息,其中今年推送“多证合一”信息4052条。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