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工业经济开发区里,有一家从“酱缸里”走出的跨国企业——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沁万佳”)。谁能想到,这家如今产品远销5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突破1.2亿元的现代化调味品企业,三十年前曾是濒临倒闭的小厂;谁又能想到,让“小酱菜”突破地域限制、跻身国际市场的核心密码,竟是“党建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的独特发展模式。从抢救式重组到规模化扩张,从本土生产到全球布局,科沁万佳以党建为“红色引擎”,串联起历史传承、文化铸魂、社会担当与荣誉加冕的发展脉络,书写了一段“小产业”撬动“大市场”的传奇。
一、破局之路:从“救厂”到“兴产”,党建基因在困境中萌芽
科沁万佳的历史,是一部与“危机”共生、与“变革”同行的奋斗史,而党建的种子,早在企业绝境重生的阶段便已埋下。
时间回溯到1998年,内蒙古万佳食品公司(科沁万佳前身)是一家合资企业,因中外经营理念分歧、技术断供、市场萎缩,陷入“停产待产、员工流失”的绝境。彼时,时任兴安盟委副秘书长、共产党员于海龙,临危受命出任中方经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职业选择,而是一场“背水一战”的担当。面对车间里积灰的设备、员工焦虑的眼神,于海龙几经和外商谈判,终于用真挚的做事态度和干事决心打动合作方没有撤回设备和技术,把工厂保留了下来,并陆续开始恢复出口。
2000年,于海龙兼并重组濒临倒闭的市酱菜豆制品厂,正式开启科沁万佳的“二次创业”。此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组织”——成立党支部,将车间里的党员重新组织起来,设立“党员示范岗”,明确“党员带头抓质量、党员带头降成本、党员带头拓销路”的“三带头”原则。在党员的带动下,工厂从单一生产豆瓣酱,逐步拓展到酱油、食醋、复合酱等品类;2010年,企业在乌兰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现代化工厂,生产能力跃升至6万吨,成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调味品企业;2013年,企业更名为“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并建成第三代工厂,厂房布局、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产品开始批量出口欧盟国家。
从“救厂”到“兴产”,科沁万佳的早期发展轨迹里,始终贯穿着党建的“红色线索”:党员是技术攻关的“排头兵”,党支部是凝聚人心的“主心骨”。这种“在困境中萌芽、在发展中成长”的党建基因,为后来企业与党建的深度融合埋下了伏笔。
二、融合之道:党建与经营同频共振,筑牢发展“根”与“魂”
“党建不是‘虚功’,而是能实实在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实招’。”这是科沁万佳党支部各支委达成的共识。
(一)组织架构:把“红色堡垒”建在产业链上
科沁万佳创新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生产车间有“党小组”,聚焦效率提升;研发中心有“党小组”,主攻技术突破;销售团队有“党小组”,开拓国内外市场。这种“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布局,让党建成为串联“基地-生产-研发-销售”全链条的“红线”。
公司投资100万元建设1000平方米的党建活动中心,设置党员学习室、综合活动室,配备党建书籍和多媒体设备。这里不仅是党员的“精神家园”,更是员工的“成长课堂”——各党小组每月在这里开展“技能比武”“经验交流”分享会议,党建阵地真正变成了“服务生产、培育人才”的平台。
(二)实践路径:党员带头啃下“硬骨头”
“党员示范岗就是责任岗,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在科沁万佳的生产车间里,“党员示范岗”如同“红色灯塔”,照亮了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1年,市场对“低盐酱油”的需求激增,但传统酱油发酵工艺中,低盐易导致菌种活性下降、风味不足。研发部的党员牵头成立“低盐酱油攻关小组”,带领生产车间党员和技术人员,通过调整发酵温度、优化菌种配比,历经200多次试验,终于研发出“有机酱油低盐发酵工艺”。
(三)文化赋能:让党建精神成为全员共识
“立之以诚,取之以信”是科沁万佳的服务宗旨,“诚信至上、客户第一,追根溯源、品质为王”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些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党建的引领下,从“口号”变成了全员践行的“行动准则”。
党组织还将民族团结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兴安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公司员工中有蒙古族、汉族、回、维吾尔、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党支部每年结合节日,组织“党建+民族团结”活动,邀请蒙古族非遗传承人进厂讲授民族文化,开展“民族员工结对子”活动。对回族员工发放伙食补助,让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感受到来自党组织引领下的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三、文化之基:以“诚信品质”立企,让党建精神融入品牌血脉
“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而党员就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者’。”于海龙常说的这句话,早已成为科沁万佳的文化内核。在党建的引领下,“诚信”“品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制度、行动、监督,渗透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为确保原料品质,公司在兴安盟建立有机大豆、卜留克等种植基地,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加工)。原料基地党支部的党员们,每年春耕、秋收时都会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科沁万佳还向消费者承诺“健康有营养、绿色无添加”,并通过党建活动让这一承诺落地。党支部每年组织“开放日”活动,邀请消费者、媒体走进工厂,由党员带领参观生产车间、实验室,讲解有机种植、发酵工艺;研发党小组的党员还会走进社区,开展“健康饮食讲座”,教居民如何辨别优质酱油、如何用味噌制作健康菜品。这种“透明化”的沟通,让“科沁万佳”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让“诚信品质”的文化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四、担当之责:从“富企”到“富民”,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大文章
“企业发展了,不能忘了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这是科沁万佳党组织的“初心”。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党建为纽带,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链延伸到乡村,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成为兴安盟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一)订单农业:让农户“种得好、卖得好”
科沁万佳通过原料基地党小组,与科右前旗索伦、科右前旗丰硕农场、乌兰浩特的敖包山、阿尔山等地区党支部建立“村企联建”机制,签订保底收购订单。2023年,公司签订订单面积近2万亩,约定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价格,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元。
(二)吸纳就业:让农民“家门口上班”
科沁万佳现有员工3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农民。公司党支部针对农民员工开展“技能培训计划”,由生产线上的老党员技术能手担任“师傅”,一对一传授腌制、发酵、包装等技能,帮助农民从“庄稼汉”变成“产业工人”。
(三)产业扶贫:让“小卜留克”变成“脱贫果”
卜留克是兴安盟的特色蔬菜,以前因缺乏深加工技术,只能低价外销。科沁万佳党支部看到了卜留克的潜力,研发部门的党员潜心专研,首创“动水腌制、三次清洗、真空浸渍”的卜留克生产工艺,建成国内首家“兴安盟卜留克加工技术研究所”,推出的卜留克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带动更多农户种植卜留克,公司在阿尔山天池镇等贫困地区推广卜留克种植,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种子、技术和保底收购。
五、荣誉之光:以实力赢得认可,党建引领下的“国字号”成长之路
“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科沁万佳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奖牌。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凝聚着党建与经营融合的汗水,也见证着企业从“地方小厂”到“国字号企业”的成长。
(一)国家级荣誉:彰显行业地位
2020年科沁万佳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内蒙古调味品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兴安盟唯一一家。这一荣誉不仅认可了公司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力,更肯定了其在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贡献。
2015年科沁万佳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2023年两次通过复审。截至2024年,公司拥有自治区级“大豆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获得有效发明专利2项(如“一种曲米的加工工艺”“一种改善卜留克风味及口感的腌制酱汁的制备方法”),参与制定《有机酱油》等多项国家标准,技术创新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22年,公司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其“基地+工厂+市场”的产业链模式,成为全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典范。
(二)国际认证:打开全球市场大门
为让产品走向世界,科沁万佳党支部带领研发、生产部门党员攻克国际认证难关,先后获得中国GB、日本JAS、欧盟EC、美国NOP、犹太OU、瑞士BIO、印尼HALA等多项国际有机食品认证,通过了FSSC22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体系、BRC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这些“国际通行证”,让科沁万佳的产品成功进入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52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销售额达近4000万元,成为兴安盟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六、未来之望:以党建为帆,让“草原味道”飘向更远的远方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科沁万佳并没有停下脚步。公司党支部明确以“党建引领、技术创新、全球布局”为核心,推动企业从“调味品生产商”向“健康食品服务商”转型。
在全球布局方面,公司注册KINDWANJIA国际品牌,目标2030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50%,让“草原味道”真正融入全球饮食文化。
在乡村振兴方面,公司党支部计划扩大有机种植基地,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由党员技术能手担任讲师,为农户提供系统的种植、加工培训,助力兴安盟打造“有机农产品之乡”。
“党建是科沁万佳的‘根’与‘魂’,只要我们坚持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就一定能让‘小酱菜’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更大的光彩。”于海龙的话,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结语
从1998年的濒临倒闭,到2024年的跨国企业;从“酱缸里的小生意”,到“走向世界的大产业”,科沁万佳的发展历程,深刻诠释了“党建强则企业强”的真理。在这里,党建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发展引擎”。它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动力,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转化为产业链的竞争力,让党建精神转化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最终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户增收、社会受益”的多赢局面。
科沁万佳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小酱菜”这样的传统产业,只要以党建为引领,以品质为根基,以担当为己任,就能走出一条“小产业大发展、小产品大市场”的道路。未来,随着党建与经营融合的不断深化,这家来自草原的企业,必将让更多“中国味道”飘向世界,书写更多“党建红引领产业兴”的新篇章。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