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脚下,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乌钢”)的高炉正喷吐着炽热的火焰,这座诞生于1958年的钢铁企业,历经六十余载风雨洗礼,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完成了从“污钢”到“绿钢”的华丽蜕变。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两大钢铁骨干企业之一,乌钢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更是红色精神赋能传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红色基因:从工业基石到转型先锋
乌兰浩特,这座被誉为“红色之城”的草原明珠,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五一”会址宣告成立,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底蕴。五年后的1958年,乌钢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应运而生,肩负起支援国家建设与边疆发展的重任,开启了“草原炼钢”的艰苦创业史。
早期的乌钢受限于技术条件与生产理念,曾长期面临规模小、设备老化、环保滞后等发展困境。直到2014年,位于河北省的敬业集团对乌钢实施战略重组,注入70多亿元资金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才让这家老国企重焕生机。重组后的乌钢并未丢掉红色传统,反而将革命先辈“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连续五年入选“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
乌钢的红色传承体现在扎实的党建工作中。公司成立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最美敬业人”评选、技术比武竞赛等活动,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尤为重要的是,乌钢加大在生产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让优秀青年工人在党组织中成长成才,形成了“党建促生产、党员当先锋”的良好局面。
红色教育成为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乌钢分批次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参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鲜活的革命历史场景再现,让干部员工深刻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实力决定一切”的道理。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座座雕像诉说着草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事迹;在“五一”会址,干部员工通过纪录片感受少数民族代表克服千难万险参加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的赤诚之心。这些红色记忆被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乌钢人在转型道路上迎难而上。
绿色破局:技术革新引领低碳转型
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乌钢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企业骨髓,实施了一系列标志性环保工程,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环保技术升级成为乌钢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公司投资建成内蒙古首个“干式超净+”项目,通过全封闭料场、负压除尘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的清洁生产目标,废水处理达到零排放标准。2023年数据显示,乌钢的电耗、能耗、水耗较2015年分别下降36%、8.6%、28%,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国家标准,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mg/m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物流体系革新彰显了乌钢对区域生态保护的担当。公司投资建设绿色低碳物流系统,通过“公转铁”运输模式改革,每年减少16.3万辆重型货车通行,显著降低了道路扬尘和尾气排放,为兴安盟空气质量改善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将生产环节与生态保护环节深度融合的做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制造的典型案例。
清洁能源替代是乌钢实现“绿电炼绿钢”目标的关键举措。2025年,公司开工建设第二座煤气发电车间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三位一体的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项目,加上已有的TRT发电技术,乌钢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全部拥有新能源发电技术并采用绿电生产的钢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钢全额自发自用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设新能源规模5.6万千瓦,所发电力全部由年产150万吨双高棒项目消纳,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后,将大幅提升绿电使用比例。
产品结构升级推动绿色价值链延伸。新建的双高棒生产线投资6.5亿元,采用柔性化轧制技术生产HRB400E以上的高端螺纹钢,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端建材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该产线全部使用绿电氧,配套脱硫脱硝技术,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乌钢研发的加钒不穿水高强钢凭借优异的低温性能,成功应用于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满足-30℃极寒环境下的工程需求,累计供货1.5万吨,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钢”强支撑。
政企协同:兴安沃土育企兴邦
乌钢的绿色转型之路,离不开兴安盟各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这种“政企协同、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为企业转型提供了肥沃的政策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精准赋能为乌钢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兴安盟发展改革委梳理储备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争取资金重点支持乌钢双高棒等技改项目,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兴安盟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引导新能源与冶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乌钢谋划推动绿氢冶金项目,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将企业发展纳入区域绿色产业布局。
能源协调战略为乌钢绿色发展提供支撑。兴安盟规划建设绿色增量配网,总投资3.4亿元建设公用变电站及输电线路,计划2025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通过匹配新能源,实现规划范围内企业使用低成本绿电。这一规划与乌钢的“绿电炼绿钢”目标高度契合,形成了区域能源优势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区域发展协同让乌钢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生态。兴安盟将乌钢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柱,支持企业产品深度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中,乌钢供应约6万吨加钒不穿水高强钢;在兴安盟新能源基地建设中,701座风电机组全部采用乌钢钢材。这种“企业发展带动区域建设,区域建设支撑企业成长”的良性循环,让乌钢的发展与兴安盟的繁荣紧密相连。
民生反哺:从经济支柱到生态伙伴
作为兴安盟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乌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始终牢记社会责任,通过产业扶贫、生态共建、就业带动等方式,持续反哺地方发展,成为红色基因中“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践行者。
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增强。乌钢员工总数从重组前的千余人增至2346人,技术人员占比达18%,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稳定就业岗位。公司通过技术比武培养技能人才,连续4年组织职工参加技术比武,覆盖火工、电工、焊工等多个岗位,每年支付奖励金7万多元,既提升了员工技能水平,又增加了收入来源。这种“授人以渔”的就业帮扶模式,为兴安盟稳就业、保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生态共建共享彰显责任担当。乌钢积极参与兴安盟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2025年春季已向新能源项目投放1.56万吨钢材,用实际行动支持区域生态治理。公司厂区绿化覆盖率达30%,实现了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乌钢先后获“全国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内蒙古自治区节水型企业”等称号,彰显了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标杆作用。
重大项目贡献赋能区域发展。乌钢产品已覆盖兴安盟所有风电项目,并延伸应用于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蒙东地区的风电光伏项目,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结语:红绿交融的转型范式
乌兰浩特钢铁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交相辉映的转型史诗。从1958年建厂时的工业报国,到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乌钢始终传承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践行着“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现代理念。
乌钢的实践证明,红色基因是传统工业企业转型的精神动力,绿色发展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政企协同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座草原上的钢铁明珠,正以“红城牌”钢材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在兴安盟的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工业华章。
未来,随着氢能冶金、智能工厂等前沿技术的落地,乌兰浩特钢铁必将在东北亚钢铁市场中占据更重要地位,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制造的典范,让红色基因在绿色转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