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资讯
  • 中宏网首页 >
  • 产教融合 >
  • 资讯 >
  • 正文

内蒙古“十四五”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新发展

2025-11-27 09:07:14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微信图片_20251127084103_291_34.jpg

  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汇良出席发布会并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伟、张俊喜、朱宝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微信图片_20251127084100_289_34.jpg

  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伟表示,“十四五”以来,自治区高等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学科专业“调结构、优布局”,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社会需要什么,高校就提前布局什么”,学科专业调整从高校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引领发展转变,推动学科专业有效适配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学科专业。新增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7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稀土新材料、区域国别等9个学科群,实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一校一案”精准引导专业设置,“十四五”期间,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占比达到5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聚焦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微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应用、低空技术与应用、智慧新能源等“微专业”300余个,快速填补急需专业空白。

  二、人才培养“重实践、强融合”,着力提升培养质量

  以产业和科技发展最新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获批17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建设122个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将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本科生订单式人才培养,建成31个示范性特色学院,推动产业成果进教材、实践案例进教案、行业专家进课堂,打造“入学即入行、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自治区选拔赛,获得全国金奖10项、银奖85项,展现出内蒙古高校学子“敢闯会创”的青春风采。

  三、科技创新“强组织、促转化”,有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指导高校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推动科研实力稳步增强。创新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建立“企业出题、教育厅立题、高校答题、市场阅题”联动机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重大专项,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并重,重塑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区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实现双倍增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指导高校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行“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等转化模式,推动自治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2024年,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到账资金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9.8倍和3.9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筹建内蒙古高等研究院,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搭建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平台。

  面向“十五五”,自治区教育厅将坚持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支持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增加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对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容,增加优质本科招生数量,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二是推动有组织学科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峰。推动生态学、民族学、科学技术史、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分层次建设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一流拔尖培育学科、一流建设学科,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学科矩阵。

  三是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开展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加大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力度,推动高校从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在智慧能源、稀土、乳业等领域建设校政企合作的自治区学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

  四是加快有组织科研创新,构筑支撑区域发展的战略力量。建立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高强度稳定支持机制,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支持高校牵头或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组织地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集中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 内蒙古职业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

微信图片_20251127084102_290_34.jpg

  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俊喜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区职业教育锚定类型定位、紧扣服务主线、深耕质量内涵、拓展辐射维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体系筑“基”,类型教育凸显辨识度。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成长成才通道。密集出台《关于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举措,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保障。目前,全区设有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高职院校、17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43.08万人,较2020年增长10.18%。28所高职院校开设499个五年制贯通培养专业,8500余名中职学生圆了本科梦,7.6万余名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培养体系已经形成。同时,推进职普融通试点,实现“技能+学识”双向成长,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7889项。

  二是以融合注“能”,产教协同增强贡献度。坚持聚焦区域和产业需求,让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政策,推出11项“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上线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建设53个职业教育集团,试点建设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2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21家。746家企业深度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形成“校地共生、校企共赢”的生动格局。紧跟产业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发布职业院校对接服务10大产业集群目录、鼓励增设专业清单、限制设置专业清单,五年累计调整专业布点1430个,年均调整率达9.31%。目前全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508个、布点3071个,服务重点产业专业占比达80.4%,较“十三五”末提升27个百分点。靶向式为区域发展输送人才。对接企业需求开设103个微专业和157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每年订单式培养毕业生1万人以上,新能源、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五年累计培养65.0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

  三是以质量铸“魂”,内涵建设提升显示度。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指标,让职业教育既有“体量”更有“质量”。坚持德技并修,广泛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未来工匠”读书行动,2次在全国分享经验。坚持提质增效,137所职业院校完成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3所首批国家“双高计划”院校通过终期评价,4所院校入选第二期“双高计划”。同步推进15所高水平高职、42所优质中职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效应持续凸显。坚持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获评9项全国教材奖、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名教师入选全国最美教师,2个团队入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团队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坚持数字赋能,3所院校获评国家虚拟仿真示范基地,7所院校获评国家数字化标杆学校。

  四是以服务助“力”,拓展面向彰显美誉度。始终坚持多元协同发展,让职业教育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体。积极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获评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52项,3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能者为师”推介项目。3个典型案例、4门课程资源入选教育部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和品牌课程。包头市、乌海市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2所院校入选学习型社会推进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实现老年大学县域全覆盖,经常性参与活动老年人占比超20%。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累计培训新型农牧民、下岗职工68.4万人次,建成14家乡村振兴学院(农牧民培训学院)。

  三、促公平 提质量 内蒙古基础教育成果显著

微信图片_20251127084059_288_34.jpg

  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宝江表示,“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聚焦群众“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美好期盼,把建设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作为中心任务,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学前教育强化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实现“幼有优育”新跨越。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累计下达41.5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支持公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发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的基础上,增设幼儿园生均奖补资金。落实国家学前免费教育政策,切实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稳定在90%、60%以上,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二是义务教育促进优质均衡,构筑“学有优教”新基石。聚焦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任务,深入实施薄弱环节改造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下达专项资金50.87亿元,精准支持各地各校补齐办学短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21年,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2022年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认定工作,义务教育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全面落实随迁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教育公平底色更加鲜明。平稳推进统编三科中考改革,首批改革涉及的21.28万名考生顺利完成中考。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8个地区和68所学校分别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16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保证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出台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等系列举措,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推行基础教育“入园入学一件事”,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入学服务超40万件,基础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普通高中教育推动多样特色,搭建“多元成才”新体系。2022年启动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三新”改革。出台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学分认定、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和选修课程开设等多项配套政策,为改革平稳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区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区统筹下达28.9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开展选课走班,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高中、县域优质高中评估工作,指导普通高中找准定位,分类发展。

  四是特殊教育保障平等权利,传递“特别关怀”新温度。“十四五”期间,累计下达专项资金2.3亿元,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展送教上门等工作,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旗县(市、区)均按国家要求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巩固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2025年将补助标准由每年生均6000元提高到7000元。坚持全纳教育理念,实施残疾儿童“一人一案”入学安置,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安置率达到97%。

编辑:马婉君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