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审旗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抓手,联合域内企业精准发力,创新构建起“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的全新模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人才精准供给按下“加速键”。
作为能源化工产业重镇,乌审旗化工工艺、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技能人才缺口长期存在,而部分青年却面临“手拿证书难就业”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僵局,自2023年起,乌审旗就率先探索“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由政府搭台,乌审旗职业中学、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与内蒙古汇能集团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创新推出中职2年、高职2年、企业2年的“2+2+2”订单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化工工艺、化工安全等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就签署四方协议,从源头保障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提前熟悉掌握工作技能,毕业即就业,这样的订单培养模式不仅让大家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乌审旗职业中学校长周永军介绍。
为方便教学,乌审旗职业中学不断加大学生实训方面的投入。结合企业化工厂生产流程,专门购置模拟实验的小型化工设备等实训器材,邀请企业工程师直接授课,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行业一线的技术与操作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内蒙古汇能集团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每年派驻2名员工进校听课,通过听课、参与学生考核等方式,从企业视角全程把控教学质量。
这种“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无缝衔接。学生入学即获得“学生+见习职工”的双重身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以前在课堂学的理论,到车间实操时总觉得‘隔一层’。现在跟着企业师傅在机器上手把手练,调试设备电路板时,不仅知道‘怎么做’,还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技能越来越扎实。”乌审旗职业中学学生李默晗的感受,正是订单培养模式“学以致用”优势的生动体现。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培养270余名技能人才,2025年首批60多名学生已顺利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
政策红利的精准赋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乌审旗人民政府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订单培养学生的奖学金由旗政府方面承担,且学生的奖学金得奖率达到60%。这一举措在减轻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压力的同时,有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模式长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乌审旗职业中学始终聚焦学生内涵发展和技能提升。2025年,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银奖;2024年,学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这些成绩不仅是学生技能水平的直接体现,更进一步展现了学校在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职业教育要紧扣产业发展脉搏、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下一步,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走出一条‘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匹配需求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乌审旗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雄说。(杨静 石娅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