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同向奔赴,共筑科创新高地,共促大学生留呼就业。5月12日,市委召开政校企恳谈会,与自治区有关部门、14所驻呼高校、6家科研院所、14家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合力落实科技“突围”工程和就业促进行动。
一场会,为何“恳谈”?
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围桌而坐,不摆花架子、不绕弯圈子,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破解难题,没有繁文缛节,只有真问题与实方案。
内蒙古大学直言“16个团队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伊利集团细数“年招近300个岗位助力乳业突围”,中环资产描绘“万人产业园背后的产教融合蓝图”……政府倾听的姿态、企业求贤的急迫、高校育人的深思,在碰撞中凝聚成共识:人才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城市发展的活水;创新氛围营造不是口号,需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
恳谈会把各方的“烦心事”变成政府的“挂心事”,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问题解决更贴民心,既传递“政府始终和大家站在一起”的诚意,也激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最终在“有事共商量、有困难一起扛”的互动中寻促就业实招、谋培育创新良策。两多两浓,何以成势?
首府高校集聚,创新资源丰富,优势得天独厚。当前,呼和浩特正以“两多两浓”的蓬勃气象跃入众人视野:人才多、科创平台企业多,就业氛围、创新氛围格外浓郁。
青城的吸引力,藏在“四有”底色中:
有产业,所以让人能留。六大产业集群,既是科技“突围”的主战场,也是人才扎根的强磁场。从“乳业硅谷”到“绿算高地”,伊利健康谷设置上万个岗位,中环产业园吸引超万人就业,TCL、双杰电气等企业定向招聘本地高校学子,产业沃土让人才“落地即扎根”,产业与人才的“齿轮效应”日益凸显:企业需要博士攻克“奶牛育种芯片”,职校生也能在抖音AI产业园找到用武之地,“有人没活儿干”与“有活儿没人干”的悖论正在被破解。
有气质,所以让人愿留。呼和浩特不拼“抢人”噱头,而是以开放包容滋养创新生态。这里既有“揭榜挂帅”的豪迈,也有“蒙科聚”路演的包容。内蒙古工业大学停撤8个专业、新增9个对接产业的学科,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与抖音合开“订单班”,京津冀创新中心架起产学研桥梁……高校的围墙正在被产教融合的浪潮推开。开放,不仅是对来自全国人才所属的多元文化的拥抱,更是对创新试错的包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长期主义”,企业敢给青年人才“交学费”,让“青城创梦贷”托起创业者的第一次跌倒与爬起,科创的种子在这里总能找到破土的阳光。
有颜值,所以让人想留。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下楼便可享受到“15分钟生活圈”。周末看一场演唱会、家门口就能挂上北京的专家号、孩子到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中央民大附中呼市分校入学都能实现,呼和浩特的“硬件颜值”与“生活品质”一直在同步升级。租房补贴、购房支持、医疗教育配套……这些举措让青年们无需在梦想与现实间权衡。不管家乡在哪,来了就是一家人,留住年轻人的,不仅是薪资数字,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有保障,所以让人留得住。“人才强市25条”“促进人口集聚16条”用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为人才护航,从最高50万元科研经费、“青城英才码”一站式服务,到“产教融合试点”,呼和浩特既筑巢引凤,更助凤高飞。
人与城,何以共舞?
人才与城市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呼和浩特把“留人”的思路延伸到全周期,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青年安居的每个环节都在织密保障网。当不少地区忧虑“孔雀东南飞”时,呼和浩特正用六大产业集群的进阶、科创生态的裂变,把“干大事”的舞台搭到人才脚下。留住人才不能靠一纸合约,更需构建“引人—育人—用人—成就人”的全链条生态;要破解“有人没活儿干,有活儿没人干”的矛盾,唯有将产、教、研、培拧成一股绳。
长路漫漫,以真心才能换真心。只要政府真心为高校、企业铺路子,高校和企业就能与城市共发展。这场恳谈会实现高校与科技企业聚首,展现出首府的人才观:人即是才,通过产业的发展,引人聚才,再依靠人才涌入形成的创新氛围反哺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双向良性循环。
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仍硝烟弥漫,呼和浩特给出了不一样的思路:不是简单“抢人”,而是精心“养土”;不是短期输血,而是长效共生。在这条路上,呼和浩特每一步都踩准了节拍。从“十万大学生留呼”到科技“突围”工程,从“丁香扎根计划”到“人才生态联盟”,这座城市证明着,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是城市与他们共同生长,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奋斗的价值与幸福的模样。正如恳谈会上那句承诺:“你们负责创新,我们负责扫清障碍。”这或许正是呼和浩特的底气: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用创新链托举产业链,让北疆大地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