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中宏网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宏网新疆2月28日电 近日,笔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采访,与职工群众拉家常,听到一个新词——“新三样”。
何为“新三样”?
连日来的采访,笔者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新三样”就是农业有奔头、团场有看头、职工有盼头。
农业越来越有“奔头”
初升的太阳柔柔地照下来,地头泛满黄、青两色。
一双略显粗大的手细腻地剪下枝条,眼里满是憧憬。“这两天开始修剪枝条,看看树,看看地。”放下剪刀,坐在地头,十连职工何纪平同笔者分享当下感受:“这两年行情好,产量好,减掉本,去年挣了10余万元呢!”
“这哪是枣树,是幸福果哟!”何纪平告诉笔者,“靠着种地,我们过上了体面的日子。”
2月23日,何纪平(右)在地头修剪枣树。张永茂摄
“谁说不是呢,农业越来越有干头!”来到十三连职工周通明家中,一杯清茶醉人心扉,掰着指头,周通明给笔者算去年的“收入账”:“七八亩地的葡萄,营收4万到5万元;一块棉花地,收入高于10万元。”
“以前,种地看天。两个人绑在地上,浇水、打药、育苗子,费时费力,收入还不稳定。”周通明感慨地说,“现在全面机械化,坐在家里管理田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机械进出也更方便了。”
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日子,周通明脱口而出:“体面”!
是啊,多么贴切的一个词。靠着种地,口袋里鼓鼓囊囊,家里该有的都有,这可不就是实实在在的“体面”。
在红星四场,越来越多的种植户靠着土地,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一直以来,红星四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种植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格局。
职工越来越有“盼头”
日上三竿,大棚里温度越来越高。
六连沙葱种植户何生柱一边忙活,一边告诉笔者:“一座大棚一年赚5000元,30多座大棚,一年赚十几万元。”
前些年,何生柱跑运输,发觉红星四场土壤好、气候适宜、政策优厚,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民勤沙葱种过来?
这几年,靠着农业,踏实勤快的何生柱终于把这绿苗苗种成了“金苗苗”,过上了“想要啥有啥”的好光景。
2月23日,何生柱在大棚里采摘沙葱。张永茂摄
汗水滴在田里,更滴进他们心里。
走进位于骆驼圈子产业园的哈密亿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红星四场六连职工李长伟正和同事认真记录仪器上的数据,为当下开复工做准备。
2月24日,李长伟(左)和同事检查消防设备。王保宏摄
“把地租出去,场里先培训,然后再介绍来厂子上班,一天打‘两份工’,日子岂能不美哉!”李长伟笑着说。
走进他家楼房,除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家电,阳台上摆满了各样的绿植,妻子黄再坤同笔者分享这些植物的管理窍门,“这个喜欢水,3天浇一次;那个喜欢阴暗,不能经常晒……”
乡村振兴,让职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一直以来,团场党委高度重视职工群众增收,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培训,持续做好就业服务,让职工群众的收入得到持续较快增长。
团场越来越有“看头”
夜幕降临,迎着春风,红星四场好不热闹。
连片的楼房、齐全的设施、兼具休闲和健身功能的小广场……一直以来,红星四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扩建各类民生设施,大大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道路户户通,自来水、电、燃气到户,跟城里没啥差别了。”一连退休职工宁孝平说。
顺着柏油路往前走,广场上已有不少职工群众前来散步锻炼。
这头是舞蹈队、八段锦、歌曲串烧的热闹声,那边是老年人下棋的争吵声,中间夹杂着孩子们的嬉闹声。
近年来,红星四场创新文化载体,全力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守正创新育新风,以文化润民心,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新路。
乡村振兴里,乡风文明是灵魂。
在当下的红星四场,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全覆盖,让小城夜晚因文化亮起来,让生活因文化更美好。
烟火人间,繁忙一片,说的是眼前。
顺着晚霞返途,笔者在聚香园餐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店长李强。
这会儿,正是一天中人气最旺的时候。
李强告诉笔者,他经营这家店已经十多年了,餐厅以川菜为主,傻儿鱼、爆炒肥肠、水煮肉片等特色菜品极具口碑,吸引了不少食客。
“团场一年年变好,职工群众收入也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李强说。
2月19日,食客对李强做的饭菜表示认可。张永茂 摄
浓浓的烟火气里满是幸福的味道。
留得住人,乡村振兴才有活力,团场发展才有动力。
春风徐来,暖意十足。如李强、如李长伟,如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迎着暖阳,向着更加幸福、体面的日子,努力奔跑。(第十三师融媒体中心 王保宏 张永茂 谢增杰)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