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中宏网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宏网新疆1月14日电 从银装素裹的帕米尔高原到蕴育生机的叶尔羌河畔,凛冬季节的喀什大地依然气象万千,蓝天白云、一眼千里,大河蜿蜒、群鸟嬉戏,成片沃土,休养生息。
春赏花、夏踏青、秋品果、冬滑雪,喀什人的生态家园既养眼又舒心。
“早上透过窗玻璃,远处的雪山和蓝天交相辉映。出门不需裹紧大衣,风轻云淡,空气很清新,喀什的冬天真的很惬意。”久居广西防城港的黄雅茹女士新年回到了喀什故乡,故乡生态环境的变化让她惊讶。“早些年,春夏之交,漫天的黄沙让人的心情变得很糟糕,即使是冬天,哪见这样湛蓝的天空,出门得备好口罩……”黄雅茹说。
像黄雅茹这样的待遇在已过暮年的麦盖提县南网社区居民吾守尔·赛买提的眼中得到了有力体现。“午后,我喜欢带着孙女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看蓝天下飞翔的小鸟,整个人精神气就来了。在麦盖提生活了大半辈子,我可是见证了这里的环境变化。我年轻时,一年四季的好天气可是能数过来的。”吾守尔望着蓝天说。
喀什蓝,成了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标配。
诚然,要持续擦亮喀什蓝天底色,标本兼治是关键,喀什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以喀什市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燃煤、燃气锅炉该改造的改造,该升级的升级,该淘汰的不留情面;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常态化;钢铁、水泥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就为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
据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4年12月中下旬,喀什地区空气质量达到Ⅰ、Ⅱ级(优、良)天数为164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44.8%,同比2023年上升3.7%,未发生重污染天气。
从大河水库到湿地湖泊,从居家消费到工业用水,关乎经济命脉的一滴水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更和喀什的生态息息相关。
冬日,阳光洒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宁静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随着天色渐暗,成千上万只候鸟从远方翩翩而来,轻盈地降落在湖面上,或低头觅食,或翩跹起舞,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生态画卷。
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一个由昔日盐碱荒滩蜕变而成的候鸟乐园。而在7年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自2018年起,喀什市启动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化腐朽为神奇”,自然孕育出了一片万亩湿地。
万亩湿地不仅为野生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和迁徙越冬地,还成为喀什市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这是喀什地区珍惜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涵养生态的生动案例。
新年伊始,喀什边境管理支队塔什库尔干边境派出所组织民警全面加强湿地的日常巡护、管护,打击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自然生长不被人为破坏。
入冬以来,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候鸟,成群的灰鹤、野鸭等鸟类在这里停留、觅食。“以前这里很少看见候鸟,现在成群的鸟在湿地上飞来飞去。”英吉沙县萨罕镇诺能阿依格村村民图克孜·阿不来提说。这样的场景在莎车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喀什市东湖公园、北湖公园,巴楚湿地国家公园等次第呈现,处处美丽和谐的画面,是喀什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缩影。
据记者了解,喀什地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用了心思、想了办法,定期开展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湖库监测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与国家考核目标持平。
“机械作业效率高,20亩地的残膜不到半天就捡拾干净了。这在往年,不得花去三五天,人工不但捡拾不干净,而且闹的人整天一身灰。”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种植大户阿布都克里木·买买提说起机械的效率时一脸喜悦。
土地是农民赖以发展的根本,更是端稳饭碗的关键。从过去的一味施加化肥到普及复合肥,从广种薄收到提高单产亩产,从人工作业到全程机械化,喀什地区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还百姓一方永久利用的净土。
喀什地区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对相关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组织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排查;强化“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监管;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评估暨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24年,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分别达3624.7吨、2052.68吨、8486.25吨、905.2吨,符合自治区指标任务。
实践证明,在喀什这样自然景观多元、生态功能多样的地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甸、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发展和保护,是喀什地区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过程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碧水、净土持续焕发的良好生态,基于各族百姓珍惜家园的自觉行动。喀什的绿色版图持续扩展,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贡献持续增加,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映射出喀什百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喀什实践证明,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让生态优、环境美,也让产业绿、收入多,喀什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就会更稳固、更持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美丽中国的战略擘画就会不断变为现实。
在地区生态环境局专业人士看来,喀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未来,关键是要谋划并不断拓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健全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积极探索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发展模式,让喀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潘彦云)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