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中宏网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宏网新疆12月11日电 “光伏基地里也能种出蔬菜和水果,这是真的吗?”工业和农业的碰撞将擦出怎样的火花?第一师阿拉尔市通过摸索实践,给出了答案。今年,南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能集团)积极探索“光伏+”,将分布式光伏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实现了工业光伏发电和农业大棚种植跨界融合的“农光互补”种植模式,立体布局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光互补”新模式项目全貌。林国强 摄
在第一师阿拉尔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基地内,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大棚顶部,架设了114块光伏板,在这些“绿色能源”的供给下,棚内种植的蔬菜水果长势良好。生菜、芹菜、西红柿、草莓等果蔬郁郁葱葱,从试验到现在已收获两茬。
工人正在给西红柿绑藤。林国强 摄
南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林彤高兴地说:“芹菜我们收了500公斤,生菜也收了近600公斤,西红柿收了800公斤,渔光互补鱼养了将近1800公斤,整体上还不错。”
这种“农光互补”模式是今年南能集团下属企业新疆国恒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胆尝试。为了种好这些蔬果,企业还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绿色能源联合创新中心,通过棚内的智能化温湿度传感器,农业专家可在云端掌握蔬菜生长所需数据,通过分析随时调整技术,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棚内还增设了智能物联网水肥系统,可精准地为蔬果输送“营养液”。
基地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工人种植蔬菜。林国强 摄
种植工人柳玉清说:“你看我们这个智能系统,我们把肥和水配好,在屏幕上一点就到每个种植区里,特别方便。”
为进一步拓展“光伏+”空间,今年,企业还在光伏基地内,采用柔性支架搭建了17亩分布式光伏区,与传统的光伏建设相比,柔性光伏板离地面更高,基桩使用数量更少,可腾出大量土地空间,用于发展蔬果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眼下,光伏基地种植的蔬菜长势不错,企业正在柔性光伏区地块中铺设管道,准备将鱼塘中的肥水输送到腾出的地块上,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用于种植和养殖。
南能集团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左飞飞说:“使用柔性支架光伏,可以有更多土地使用区域,通过对光伏板下土壤改良后,我们种了香芹、生菜、韭黄和草莓,不仅可以自己食用,还能供应市场,大大提高土地使用率。”
顶部装满光伏板的“农光互补”智能光伏温室。林国强 摄
目前,南能集团借助光伏产业资源,已成功探索了“光伏+蔬菜”“光伏+渔业”“光伏+家禽养殖”等模式,创造种养结合的多重收益。据初步统计,温室大棚顶部光伏板每年可产绿电8.46万千瓦时,漂浮式光伏板可发电6.86万千瓦时,既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林彤说:“不管是‘光伏+设施’,还是‘光伏+渔’,实际上就是在第一师阿拉尔市范围内打造‘光伏+产业’的引导方向,把它做成‘光伏+产业’的模式进行推广,产业强强联合,结合‘农光互补’,对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第一师融媒体中心 林国强)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