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出彩河南
  • 中宏网首页 >
  • 出彩河南 >
  • 正文

政策赋能激活创新引擎 许昌市民营经济工作典型经验全国推广

2025-04-21 18:13:39 中宏网河南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河南4月21日电(记者 陈斌 门杰丹) 许昌市民营经济工作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并在全国交流推广!这是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推进会上获知的消息。

汉魏故都许昌,多年前就被誉为“河南的温州”。民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轫,经历90年代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培育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胖东来、全国50%以上的发制品出口企业瑞贝卡、国内最大的非等速传动轴生产基地远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目前当地现有民营企业13万家、民营经营主体44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为许昌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何以在全国交流推广?许昌市副市长赵淑红一语道破:“我们始终聚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与民营企业携手并肩、共同成长。”

据介绍,近年来,许昌市接续出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许昌市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若干政策措施》《许昌市民营经济“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眼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从支持开拓市场、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创新发展、强化人才支撑、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建章立制,构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深化“万人助万企”工作机制,首创营商环境“吐槽大会”,积极回应和解决民营企业问题诉求,去年以来共办结企业反映问题5000多个,动态办结率保持100%。

今年以来,许昌市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强招商抓项目优环境发展大会,邀请民营企业代表共谋发展。特别是围绕落实“四高四争先”,谋划提出“两融五城四跃升”(战略层面“两融”: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郑州都市圈;产业层面“五城”:智能电力龙头之城、品质消费标杆之城、新型材料规模之城、绿色发展示范之城、数字经济枢纽之城;能级层面“四跃升”:高质量发展跃升、高水平开放跃升、高品质生活跃升、高效能治理跃升),明确智能电力、品质消费、新型材料、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五个产业发展方向,逐个明晰龙头企业、产业图谱、载体支撑,让民营企业在融入大局中找准定位、加快发展。

除了与民营经济共促共荣,在许昌,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学习“胖东来式”服务理念,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433”工程,在全市城市管理、文化旅游、住宿餐饮、城市交通、市场监管、政务服务6个领域,率先树立一批“胖东来式”行业标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开展政务服务“1-N”专项行动,持续精简审批时限、优化办事流程,2107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率达到98%以上。首创“刷脸办事”数字政务新场景,创新推出“许证闹钟”智能提醒系统,发送证照到期前提醒信息4.7万余条,续证率达到100%。持续运用“政策服务员”、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等工作机制宣讲解读惠企政策,建设“免申即享”平台,梳理编制惠企政策和办事服务指南,惠及企业近2万家。

打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标国家通报的典型案例开展7次自查自纠,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妥、半日办结。在材料齐全情况下,企业开办实现“只能秒批”。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制定涵盖87个领域的“一体化联合体检事项清单”,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创新柔性执法机制,推行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制度,确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等事项688项。

据许昌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臧义彬介绍,许昌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投资空间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等领域市场准入,在项目审批、融资服务、土地使用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门槛,严禁在政府采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公开招标中,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条款。出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细则(试行)》,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等领域的附加条件。

加强民间投资项目建设。依托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按月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持续更新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成熟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等建设。2024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5个、3.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个百分点。今年共谋划重点项目398个,其中民营投资项目225个、总投资1757亿元。

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建立政府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信用承诺约束、部门协同事中事后监管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管理机制,加大并联审批执行力度。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压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时压缩至26个工作日以内。

围绕落实“四高四争先”,许昌市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实力。

坚持龙头引领。出台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设立7支中规模28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采取“一企一策”跟踪服务,围绕创新发展、人才强企、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产业带动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8家,其中民营企业6家;上市公司11家,其中民营企业10家。4家企业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5家企业被评为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连年召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组织中国科学院专家许昌行活动,设立许昌市科技信贷准备金,推出“科技贷”等金融产品,探索科创金融体制机制。奖励2023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企业142家,共计3590万元;奖励2023年度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318家单位和个人,共计2281万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9家。

坚持集群联动。着力打造10大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链。其中,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链共有“规上”民营企业120余家、产值达1400亿元,拥有许继电气、森源电气、许昌智能、开普检测4家上市企业。超硬材料产业链以黄河集团为龙头,拥有金刚石制造及制品加工相关民营企业50多家、产值达250亿元。近年来,襄城县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转型,形成了国内链条最长、横跨领域最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出了碳基新材料、高纯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领先的硅碳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先进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

臧义彬表示,许昌市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去年以来累计授信2.3万户次,授信金额197亿元。组织各类政银企对接活动93场次,为企业提供192亿元授信额度。引导银行业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特征,开发提供“银税贷”“流水贷”“结算贷”等多样化金融产品。成立许昌市万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发挥“一扣解、全盘活”的资金调剂作用,累计为319家企业办理调贷业务441笔,总金额152.88亿元。

加强人才保障,迭代升级“许昌英才计划”到3.0版,开展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创新平台汇智等引才聚才活动,全力做好专家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提升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开设“许商课堂”,举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人才沙龙、莲城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2024年开展人才夜市等用工对接活动450次,帮助4300余家企业招聘近4万人,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问题。

解决用地问题。实施一般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在政务大厅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实施“一对一”代帮代办,为企业提供从项目选址、用地报批、土地征收、属登记等环节全程服务。

……

种种举措助推,许昌持续擦亮“赢商莲城、许君以昌”品牌,以更优环境、更强动能护航民营经济迈向更广阔舞台。



编辑:魏源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