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按照企业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分5个部分展示2024年全国层面营商环境各领域进展成效。
“进入市场”部分,主要介绍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以及提升企业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项目审批服务、电水网接入便利度等方面情况。“要素保障”部分,主要介绍保障经营主体获取资金、劳动、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情况。“经营环境”部分,主要介绍深化公平竞争治理、完善招标采购机制、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改进监管执法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税费支持政策、优化电子支付体系、深化通关模式改革等方面情况。“纠纷化解”部分,主要介绍完善诉讼服务体系、健全多元解纷机制、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情况。“企业退出”部分,重点介绍健全企业破产机制、优化企业注销登记流程等方面情况。
《报告》中涉及信用工作的内容如下:
金融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系统)已覆盖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 2024 年为金融机构依法依规提供个人、企业信用报告查询63.6亿次、2.1亿次,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1.25%。上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5600多万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资金流信用信息档案,实现8000多万个结算账户级资金流 信用信息跨机构实时调用,具备对外提供1.6亿份资金流信用信息产品的服务能力,有力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建立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深入推进 “信易贷”,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
融资增信更加有力。健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三层组织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增信支持。2024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业务规模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7%,累计合作业务规模5.39万亿元,带动合作机构降费让利,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降至 4.99%。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供应链上游小微企业、政府采购中标供应商等便捷开展线上融资,截至2024年底已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48.4万笔,融资金额18.9万亿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以声明登记制为基础,促进动产担保登记和查询成本最小化、效率最优化,提升动产担保交易透明性和确定性,助力普惠金融,截至2024年底已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1617万家。
信用信息归集持续推进。发挥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功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与47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互联互通,汇聚境内注册1.85亿户经营主体802亿条信用信息,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信用信息归集完整率达到96.86%、合规率达到99.99%、及时率达到98.86%。相关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对外公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窗口作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上线适应公司法的新功能,新增了公司解散公示、强制注销公告等,调整了减少注册资本公告,更好服务近5000万户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信用场景拓展更加便企惠民。全面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在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旅游、购物、出行等重点领域实施“信易+”工程,推进信用便企惠民。依法运用失信惩戒,加大失信成本,促使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2024年,“信用中国”网站修复信用信息45万条,14.3万余家企业退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涉企监管执法方式不断创新。全面实现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监管中常态化运用,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抽查企业452.6万户,全系统双随机抽查问题发现率平均达25.08%,较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前提高13个百分点,使监管更加精准有效。加快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和联合抽查,推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以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以科技赋能监管效能提升。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聚焦经营主体关心关切,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指导地方改进提升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