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实时聚焦
  • 中宏网首页 >
  • 信用 >
  • 实时聚焦 >
  • 正文

李志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2022-10-31 11:42:37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0221031114315bTDOGq.png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志勇

  中宏网10月31日电 (记者 韩鹏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志勇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表示,报告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对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正如报告中所提到,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通畅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诚实守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和行动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不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信用制度,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制度体系。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整体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监管”的方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坚持社会信用道德培育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总结出的历史规律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全社会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

  纵观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迄今已走过了23年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速发展,2014年6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个重要顶层设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发布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全面推行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成了一大批信用基础设施,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而且在运用信用理念、方法和工具创新经济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些专项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如通过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措施成功解决了“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市场监管、海关、税收等领域探索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等。各地区各部门在信用便民惠企、信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易+”“信易贷”等创新实践。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存在着法治建设滞后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当前制约国民经济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其背后信用缺失的原因,也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信用解决方案。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根据我国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社会信用体系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当前,各方面对如何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下一步推动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还不够清晰,也缺少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框架下,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对科研诚信、质量和品牌信用、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诚信消费投资环境、生态环保信用、各类主体信用建设等领域作出部署,将信用建设贯穿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中,充分发挥信用机制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围绕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瞄准我国对外双向开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部署推动进出口信用、双向投资及对外合作信用以及参与信用领域国际治理等工作。

  李志勇认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向新的高峰,继续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和保障。

编辑:温然然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