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据仁怀市相关部门消息,全市36万亩酒用高粱正式进入采收季。据初步统计,今年仁怀高粱预计总产量将达9万吨,实现总产值超8亿元。作为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的高粱不仅是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决定酱酒品质的关键源头。
在众多使用本地高粱酿造的酒品中,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红缨颂”引发行业关注。其公开宣称“让更多人以合理价格喝到飞天品质”,这一目标背后,究竟依托怎样的技术路径与生产逻辑?其所谓“茅台味”的实现,是否具备真实可循的工艺与原料基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产区,探访其品质成因。
一粒高粱的“出身”决定风味起点
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根基,始于原料。业内共识,优质酱酒必须依赖特定品种的高粱,即红缨子糯高粱。颗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高,耐多次蒸煮,是实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传统工艺的前提。
资料显示,红缨颂所用高粱为有机红缨子品种。该品种由茅台镇专家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而成,具备“不择地利、不辞瘠薄、不受肥力”的特性,正因其生长环境严苛、抗逆性强,方能积累丰富风味物质。企业强调“不是活粮不酿酒”,并在贵州设有专属高粱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
其次,其产品执行标准对标GB/T18356,这一标准为国家对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的特定要求,涵盖感官、理化、安全等多项指标。采用相同原料并遵循相近标准,为红缨颂实现风味趋近提供了基础保障。
传统工艺为底 技术创新为翼
酱酒酿造,素有“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之说,工艺周期长达一年,全程依赖时间与经验的沉淀。红缨颂沿用传统“12987”工艺流程,即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此工艺为茅台镇核心产区多年实践总结,是形成酱香酒典型风格的核心框架。
然而,仅靠复制流程并不足以保证品质稳定与风味提升。在调研中了解到,红缨颂在传统基础上引入多项技术手段,以优化酒体老熟与风味融合过程。其中包括“植物埋藏法”“桑拿醇化老熟法”等十余项专利技术。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特定环境调控,加速新酒中刺激性物质的挥发,促进酯化反应,使酒体更趋绵柔醇和。
并且,此类技术并非替代传统窖藏,而是作为辅助手段,与长期贮存相结合。企业表示,其基酒储存周期不低于八年,且设有专门的储备库进行年份管理,“不满8年不出库”成为内部硬性规定,意在缩短自然老熟周期的同时,不牺牲陈酿品质。
专家团队支持 把控核心力量
在酱酒行业,人的经验往往比设备更为关键。红缨颂组建了由原茅台酒厂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家团队,包括中国酱香酒酿酒大师梁明锋、原茅台酒厂总工程师吕云怀、副总工程师张世华、制酒副厂长丁德杭、脱产制曲师陶和平等多位资深酿酒师。该团队覆盖制曲、酿造、勾调等核心环节,全程参与产品品控。
采访中,相关技术人员表示,专家团队的作用不仅在于技术指导,更在于对“茅香”风格的理解与再现。从曲药配比、发酵温度控制到轮次酒取舍、老酒勾调比例,每一个环节均需依赖经验判断。企业设立“专家酒体勾调中心”,坚持“不出茅香不投产”的原则,确保最终产品具备典型酱香特征。
“让更多人喝得起飞天品质”,是红缨颂提出的使命。这一目标的本质,是在不降低核心工艺与原料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控制营销成本等方式,实现价格区间的下探。
从现有信息看,其路径清晰:依托自有高粱基地保障原料稳定;通过专家团队复刻核心工艺;结合专利技术提升老熟效率;长期基酒储备保障陈年品质。在此基础上,红缨颂通过央视、卫视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提升认知度,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摊薄单位成本。
当然,是否真正达到“飞天品质”,仍需消费者长期品评与市场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红缨颂在原料选择、工艺执行、技术应用与人才配置上的投入,显示出其对品质的系统性追求。其尝试打破高端酱酒价格壁垒的努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