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内的产业化道路上,脑机接口技术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侵入式(需要手术植入)和非侵入式(无需手术,多在头皮采集信号)。其中,在非侵入式技术领域,睡眠健康成为落地的重要突破口。
就在今年7月,睡眠科技企业喜临门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企业强脑科技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双方计划结合各自优势,共同探索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多空间睡眠解决方案,打造以“AI陪伴”为核心的智能睡眠生态体系。
双方还共同推出全球首款引入脑机脑电技术的AI床垫“宝褓·BrainCo”。该产品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用户的脑电波信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睡眠优化方案,加速开启“AI睡眠”新时代。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创新,也让大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脑机接口如何服务于日常健康需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明确指出,脑机接口技术目前仍面临两大核心瓶颈:一是脑信号解码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二是如何有效融合来自大脑、身体、环境等多模态信息仍具挑战。要攻克这些难题,并非单一学科所能完成,需要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十多个学科的深度交叉协作。这种高度复杂的研发特性,也导致了单个项目的投入常常高达数亿元。
此外,虽然人工智能算法极大地助力了信号解码效率的提升,但要开发出能适应广泛人群、不同场景的通用型模型,还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
据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4000亿美元,但产业分析也指出,预计到2035年前,整个行业的实际营收规模可能还不到15亿美元。这个巨大的差距清晰地表明,脑机接口产业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赛道上,真正的竞争核心并非资本市场的概念热炒,而是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技术攻坚,以及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真正需要、能够负担得起且安全可靠的产品。毕竟无论技术多么前沿,最终的目标始终是让它真正服务于人,这才是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政策的支持为产业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但最终能走多远、走多好,还需要产学研各方脚踏实地共同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