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被蚊子叮咬后别大意,谈谈基孔肯雅热的科学防治

2025-08-10 10:56:00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你以为蚊虫叮咬只是起个小红包、痒几天就没事了?NoNoNo!

  有一种蚊子传播的病毒,不仅会让你高烧不退,还可能引发长达数月的剧烈关节疼痛,甚至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这种病,就是基孔肯亚热。

  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CHIK)这一名称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形象展示了发病时患者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进而蜷缩身体的体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

  自1952年该病毒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分离鉴定,如今已在119个国家暴发,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广东地区短期内发布感染人次超3,000。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流行期间,人类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基孔肯雅病毒可以通过血源性、分娩期和宫内传播,不过白纹伊蚊和埃及蚊叮咬是我国常见传播途径1:

  未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存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时,蚊子可以摄入病毒;

  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进入其唾液腺,在蚊子叮咬人时传播到新的宿主体内;

  病毒再次开始在这个新感染者体内复制,并在其血液中达到高浓度此时病毒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蚊子,并延续传播循环。

  基孔肯雅热有哪些具体表现?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1。
  基孔肯雅热有哪些检测方式?

  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病毒分离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式

  基孔肯雅热暂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处理1,2,主要包含以下措施:

  一般治疗: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其他:康复治疗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对症支持

  最新研究或将带来希望,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抗病毒药物法维拉韦对基孔肯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3:低浓度给药,第2天病毒载量大幅下降,高浓度给药完全抑制病毒复制。

  面对基孔肯雅热围攻,有效防护措施有哪些?

  及时就医,主动报备:发病前12天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且出现发热常伴皮疹,和/或关节剧烈疼痛的情况时。

  孳生地清理:常态化环境清洁,重点清除房前屋后、各类积水容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及时处置废弃瓶罐等易积水物品;保持水体流动,防止蚊虫孳生。

  物理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建议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化学防护:使用驱蚊剂、电蚊香、灭蚊喷雾等产品;外出时可使用驱蚊手环等便携防护用品。

  特殊人群防护:婴幼儿选择适宜的安全驱蚊产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应加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基孔肯亚热作为一种由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小觑。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对发病症状产生印象,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应及时就医,最大化控制疾病发展。同时应注意日常清洁和科学防蚊,降低感染风险。


编辑:沈露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