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度演进与产业格局加速重塑的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使命内涵早已突破传统慈善范畴,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标尺。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多次郑重表态:“将社会责任摆在企业工作首位”“社会责任才是格力的明天。”在格力电器的发展历程里,这家企业始终在多维度、全方位地履行着责任担当。
当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当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转型压力,当技术创新与商业伦理的张力日益凸显,格力正通过社会价值、环境责任、治理创新等多重突围,重新定义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
破解乡村振兴发展堵点
当下,国家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格力的社会责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益捐赠,而是深度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创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为乡村注入持久动力。
6月30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乡村振兴活动中,格力捐赠100万元专项资金,该笔善款将帮扶地区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注入新动力。
在活动中,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表示,“格力电器作为一家极具情怀的企业,始终将社会责任稳稳地扛在肩上,以科技创新为利器,全力破解乡村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这不仅是格力向社会传递着格力的温暖与担当,更意味着格力的社会责任体系已从简单的“输血”式公益向“造血”式赋能进行转变。
在农业领域,传统生产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保鲜技术落后致使农产品损耗巨大,粮食烘干环节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格力敏锐地洞察到这些痛点,格力以创新科技为利剑,直指农业生产的“阿喀琉斯之踵”。
针对荔枝保鲜这一难题,格力研发的果蔬保鲜移动设备犹如一场及时雨。在广东省的荔枝产业中,以往因保鲜不当,果蔬保存的损耗率高达30%,大量优质荔枝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腐烂变质,给果农带来巨大损失。
而格力的这一创新成果,将损耗率从30%大幅降至0.2%,保鲜期延长至21天,破解运输储存痛点。岭南佳果能以“新鲜姿态”走向全国,果农的笑脸和消费者的赞美是格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最生动的注脚。
乡村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着乡村守护者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格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乡村教育医疗领域持续投入。
2024年7月,格力通过珠海市明珠公益慈善基金会向遵义市道真县忠信小学、遵义赤水市第二中学捐赠一批空调物资,切实推进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学校改善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打造冬暖夏凉的校园。
“民生小事即国之大者”。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当地师生63年来一直面临饮水难题,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2025年5月,格力为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建设堂小学提供净水设备,凭借格力的优质产品与先进技术,让学校师生喝上了品质纯净的热水。
从贵州山区到青藏高原,格力的公益足迹跨越山海,用“精准滴灌”的帮扶模式,让乡村居民触摸到企业责任的温度。
当行业深陷“成本内卷”,格力却将目光投向空调安装工——这个不得不在烈日下开展高空作业、忍受酷暑的群体。20元/台的高温补贴制度,看似微小的数字,却让安装工旺季月均增收6000元,年补贴规模近6亿元的真金白银,直接打入个人账号,格力用切实行动捍卫劳动者的尊严。
从农业科技的“硬核创新”到民生领域的“柔性守护”,格力的社会责任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格力以科技+责任双轮驱动,既做破解发展难题的“解题人”,也当传递社会温暖的“摆渡者”。
绿色回收的格力模式
近期,在第十八届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与回收处理技术大会上,格力电器荣获“2025EPR履责创新先锋力量企业”称号。
在电器行业,废旧家电的回收与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家电行业以前走的是“生产-销售-废弃”的老路子,格力却另辟蹊径,首创“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再生”五位一体闭环系统,将企业的环保责任深度嵌入产业链每个环节。
早期,格力通过“送新收旧一体化”服务和“互联网+回收”体系,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携手打造以旧换新通道。随着家电“以旧换新”成为消费新趋势,格力以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格力自主研发的明珠绿环信息化平台和“一机一码”追溯系统,如同给废旧家电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消费者只需轻轻扫码,即可追踪旧机的流转轨迹,企业也能实时监控物流状态。
据统计,2024年格力回收总量高达829.79万台,覆盖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电产品;在长沙、郑州、石家庄、芜湖、天津、珠海等六大再生资源基地,格力的年拆解能力已突破千万台大关。格力累计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超过6477万台,转化87.66万吨资源。
格力运用绿色拆解技术,将废旧家电转化为再生铜、铁、铝及塑料原料,成功构建起“城市矿山”开发体系。据2024年处理量测算,这一举措相当于节约了36万吨标准煤,节水471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22万吨。
在全球制造业碳减排的赛道上,格力以覆盖全国95%区域的逆向物流网络和年拆解能力,打造出废旧家电变废为宝“格力模式”。它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刻内涵,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数字化回收典范,充分展现了经济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双重释放。
零电费、零浪费、零排放
秉持“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的美好愿景,格力在零碳技术领域早已实现全球突围。格力通过光伏直驱、光储直流化、零碳源三代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成功攻克了新能源高效利用的难题。
2013年,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惊艳问世,彻底颠覆了空调行业的能源逻辑,让空调从能源消耗者蜕变为清洁能源生产者,开启了空调行业的全新纪元。
2018年,“空调光储直流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源储网荷一体化及冷热电联供,开启光储空零碳生态新时代,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1年,格力团队成功攻关“零碳源光储空”系统并实现升级,打造出“清洁、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零碳健康家,让阳光高效转化为电力,电力得到高效利用。
在全球化应用场景方面,格力的零碳技术已广泛服务于全球标杆项目。十年间,格力“零碳源”光储空系统已服务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个工程场景,成功进入中国“四大重点”示范工程专项,仅2024年就实现减碳11万吨。
在中东,格力助力沙漠中的建筑实现“零电费、零浪费、零排放”。目前,1万套“零碳源光储空智慧能源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沙特市场,为中东地区树立起“中国制造”的品质标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雄厚实力与责任担当。
以沙特利雅得阿法沙利亚中心(Al-Asasyah)是沙特第一座摩天大楼。格力采用光储直柔空调、光储直流离心机及G-IEMS局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实现了对发电、储电的智能监测与智慧管理。该系统年均清洁发电约17万度,减排二氧化碳约148吨,较传统空调省电八成以上,为全球绿色建筑发展树立了典范。
格力光伏技术获“国际领先”鉴定,其光储直柔零碳+技术荣获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太瓦级钻石奖”和“储能应用卓越奖”两大奖项。
从2013年全球首推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到2021年“零碳源”光储空系统在35个国家落地应用,格力在十年间实现了新能源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技术矩阵已覆盖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全场景痛点。格力的系列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能源利用理念的重大跨越。
国家需要即为企业方向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格力深知,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以技术自立赢得尊重与话语权。
回溯至1991年,格力电器初创之时,主要依靠组装家用空调维持运营。历经34载的风雨洗礼,格力完成了从组装厂到全产业链技术自主化的华丽转身。
数控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长期以来,我国数控机床的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被卡脖子,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这条关键命脉始终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格力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数控机床的技术攻关中。
十年磨一剑,格力终于在高端智能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其中,“双工位卧式加工中心GA-UHD500”以三轴快移速度达60m/min、刀对刀换刀时间仅1.5s的卓越性能,打破了德国、日本企业在高端机床领域的长期垄断。“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更是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其五轴联动技术可实现0.002mm的超高加工精度,为中国航空航天的精密部件制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
在汽车制造领域,它助力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在航空航天领域,保障了零部件制造的高精度需求,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加工环节,该技术为国内企业降低成本30%以上,切实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降本增效与蓬勃发展。
这种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格力自身的全球竞争力,更为国内众多关键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除了帮助关键产业技术突围之外,格力更有着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中主动担当。疫情期间,格力研发团队昼夜攻关,在最短时间内研发出“猎手”系列空气净化器,结果验证,该产品对新冠病毒杀灭率达99%,守护了千万家庭的健康。
格力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勇于承担,不仅完美诠释了“大国重器”的深刻内涵,更在“国家的需要即为企业的方向”理念中得以升华。
“创新与责任”的双轮驱动
安德鲁·卡内基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是一个伟大企业家的标志。”董明珠“企业家的使命是对国家需求的回应”的理念,贯穿格力发展的始终:研发光伏空调应对雾霾挑战,攻克井下制冷技术难题,布局零碳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目前,格力电器已拥有50项“国际领先”技术,其中41项与绿色节能相关。
2024年,格力电器纳税超190亿元,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板块营收达172.46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格力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从乡村振兴精准滴灌的温暖关怀,到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的豪迈气魄,再到掌握核心科技“国之重器”的技术突破。这些实践证明:社会责任绝非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破浪前行的强劲风帆。
这种将国家需求、民生关切与商业成功有机融合的实践,不仅定义了新时代中国制造的责任高度,更为全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