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数智弄潮稔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以“科技+文化” 赓续岭南海洋文脉

2025-07-22 17:50:32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凌晨五点的稔山镇,海风裹挟着咸湿水汽扑向范和村的海角灯塔。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湾区新青年实践队的成员们早已在此蹲守,他们用镜头对准天海交界处——此举是为了用蓝调拍摄妈祖“现身”海滩的戏份。“无人机要从灯塔俯冲海面,再迎着朝阳拉升,才能拍出妈祖‘现身’的神韵。”指导老师廖文志的声音混着海浪声传来。这是微短剧《妈祖回来了》的关键镜头,也是湾区新青年实践队以数字技术守护岭南海洋文明的缩影。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范和海角灯塔准备拍摄妈祖现身稔山的戏份

  山海有韵,数智传薪。2025年7月6日-7月16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湾区新青年”的实践队深入惠东稔山镇,以数字技术为笔、文化基因作墨,在南海之滨书写了一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支团队紧扣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与“海洋强省”战略,以“非遗声景抢救与海洋文化基因活化”为主题,用光影和AI技术记录白字戏、惠东渔歌、盖子狮的独特韵味,留存古法晒盐的智慧印记,为四项稔山非遗注入数字生命;用脚步丈量范和、大墩,长排村等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通过创作VR全景交互作品、数字读物、文创设计、微短剧以及实践调研等途径,探索出一条“文化基因活化-文旅融合升级-湾区认同强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一场数字科技与滨海文化交融的实践之旅,就此展开。

  图为稔山镇领导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的到来举行欢迎仪式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范和海角灯塔合影

  【潮起非遗 “数智”新生】

  在惠东稔山的山海之间,湾区新青年实践队踏着晨露,迎着朝霞,顶着热浪深入村落,重点聚焦“稔山四遗”,用数字技术为这些古老的技艺注入数字生命。他们将范和村的渔歌(国家级非遗)、长排村的盖子狮(省级非遗)、大墩村的白字戏(市级非遗)、大墩村的古法晒盐(县级非遗)四项非遗文化的精髓和传承人的故事一一记录,并借助AIGC技术创作系列纪录短片《稔山四遗》,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为古老文化存档。

  图为稔山镇范和村航拍全景照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范和村走访调研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采访惠东渔歌爱好者苏石春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长排村采访拍摄老一辈盖子师传承人庄戆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长排村拍摄盖子师青年传承人陈志豪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拍摄大墩村女子白字戏剧团演出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采访拍摄长排村老盐民辉仔伯伯

  【微剧载道 文化潮传】

  湾区新青年实践队深入惠州稔山镇,打造原创文旅微短剧《潮看稔山》第一季《妈祖回来了》。作品以 “寻‘家’之旅” 为脉络,将当地白字戏、古渔歌等非遗与文旅资源相勾连,在探寻文化根脉与精神归属中,团队以青春视角捕捉稔山文化肌理,让创作过程本身成为一场与非遗对话、与乡土共鸣的实践修行。

  图为原创文旅微短剧《潮看稔山》之第一季《妈祖回来了》开机仪式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原创微短剧《妈祖回来了》剧照

  【科技活化 虚实共生】

  在范和村,为攻克古建三维重建难题,团队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全景相机扫描”双模采集,将清代戏台、罗冈围古建、盐田等多处文化地标毫米级复刻,误差控制在0.5厘米内。队员们希望大湾区的居民通过VR“云游”盐田后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大湾区共享同一种海的味道。”此外,团队航拍的《和美范和》延时风光片,把范和文化地标海角灯塔、鞏寕桥、罗冈围、范和小学、古戏台、非遗表演等串联,或将成为当地最有价值的文旅宣传片。

  图为范和村传统古建筑罗冈围

  图为范和村清代水仙宫戏台

  【AIGC赋能 古村课堂传新韵】

  在稔山镇,实践队开展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聚焦于赋能当地政府基层工作人员 —— 实践队成员从开展“AIGC重塑惠东稔山文旅体验与应用培训”到手把手教授“手机摄影的实用法门”,只为让基层工作人员能用数字技术记录、传承以及推广本土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长久留存、代代相传。

d4c85d200ee210fecf3db712cb476e29_687f49c915b30.png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稔山镇开展人工智能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培训

  【基因解码 构建湾区文脉同心链】

  团队通过系统调研,首次提出稔山四大文化基因标签:

  疍家基因(船屋遗址) :见证海洋族群迁徙的“活化石”;

  妈祖基因(祭典符号) :串联闽粤港澳的信仰纽带;

  渔歌基因(抗战叙事 ):红色情报传递的声波密码;

  盐业基因(古法晒制) :海陆资源互动的智慧结晶。

  这些发现将被凝练为《海洋文明共同体构建的稔山实践》报告,该报告将以稔山为样本,输出“科技+非遗+文旅”标准化解决方案,为同类滨海村落提供可参考可复制模式。“文化认同要从共情开始。”指导老师廖文志如是说。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走访调研当地海洋文化

  【寻访红馆 忆峥嵘】

  循着红色脉络,实践队踏入稔山镇雁湖革命史馆。实践队看着展墙上先辈们的照片,听着他们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的故事,心里沉甸甸的,并不由感慨道,“原来那些课本里的‘勇敢’,是具体到每一次组织、每一次抗争里的。他们也是普通人啊,却凭着信念撑起了一片天,现在换我们来接棒了。”观展中,细致的队员还发现1949年解放军借渔歌传递登陆信号的史料,他们暗下决心,要创作数字读物《渔歌里的红色记忆》,还原抗战时期稔山人民以歌谣传递情报的往事,用青春语态讲述红色故事,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图为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在参观雁湖革命史馆

  【青春之潮 奔涌向海】

  夕阳为范和镀上金晖,无人机掠过盐田银光粼粼。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湾区新青年实践队以科技为舟、文化为桨,在稔山36公里黄金海岸线上,划出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他们打捞渔歌里的海浪记忆、白字戏中的闽南韵味、盖子狮的勇武精神、盐田的千年智慧,让这些海洋文化基因在声纹库、VR 全景、AI纪录短片与微短剧中苏醒,他们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让古老非遗与滨海风情在新时代交融生辉。正如指导老师廖文志所言:“让冷门非遗热起来,让乡土故事潮起来,是青年对海洋文明最炽热的告白。”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数智”与“乡愁”的交融之道,让稔山的海洋故事汇入大湾区浪潮,为“海洋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注入青年力量。(通讯员:王梦奇、张议铎;图片:廖文志、吴晖杰、关健伟、林泽璇)


编辑:沈露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