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信银理财: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跃迁

2025-07-11 09:10:22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根据普益标准公布的《全国231家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2025年1季度)》,截止到2025年一季度,信银理财已经连续13个季度保持行业前三。信银理财实现管理规模与净利润同步正增长,且增速双双达到两位数的市场参与者。作为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信银理财,用五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信银理财,做对了什么?

  一、真净值时代的产品业绩大考

  好产品自会说话。对于资管行业而言,持续且稳定的产品业绩表现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进入净值化时代之后,银行理财曾经的三大法宝——资金池、刚兑收益、非标投资法力骤减,要穿越股债牛熊周期而优于大市、始终保持稳定,难度显然大大提升。

  从最新数据来看,一些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甚至已经低于同期中小银行的定期存款。

  而广泛的客户覆盖和较低的准入门槛决定了银行理财天然具有普惠性,是普通大众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已达1.25亿,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达98.7%。

  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银行理财既要兼顾普的广度,又要做好惠的深度,这对于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而信银理财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五年答卷。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末,信银理财累计为2397万客户创造收益1855亿元,其中,2024年信银理财为客户创造收益519亿元,逆势实现历年来最高水平。

  尤其是在中长期理财产品方面,信银理财一直处于市场领跑地位,稳定的长跑能力也让信银理财的业绩表现更具韧性。

  截至2024年末,信银理财的中长期产品存续数量和存续规模分别达到864款和5593亿元,双双位居行业首位,全年中长期产品存续规模增速超过20%。

  而在收益表现方面,截止到2024年末,信银理财共计有239款封闭式中长期限产品到期,平均到期兑付收益率达3.43%,高于理财公司平均水平24个基点,全年平均回撤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为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信银理财也希望能通过产品创新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解锁理财服务的更多可能。

  例如,信银理财在业内率先推出了理财+慈善的模式,通过理财产品创新探索慈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财富收益,另一方面将产品运作产生的公益资金代客捐赠,实现客户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截至目前,信银理财创设发行的温暖童行慈善理财品牌已经发行17期产品,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近147亿元,实现捐赠超700万元,为儿童医疗、教育、健康等下一代关爱成长领域贡献力量。

  投资者终是用脚投票。

  过去五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几经起落,尤其是2022和2023年,市场上的存续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大幅下降,直到2024年才重新回到上行轨道。

  但无论外部市场环境如何波动变化,信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截止到2025年一季度末,信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2万亿大关,位列同业第三。即便是着眼于整个大资管市场,信银理财也已经跻身Top 10行列。

  二、如何成为六边形战士

  业绩的背后是专业能力在支撑。

  银行理财公司独立发展不过短短六年,穿透约30万亿的存量规模来看,结构失衡的情况非常突出。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近97%,风险等级更高、收益弹性更大的产品始终没能建立存在感。

  这其中有脱胎于银行资管部门的成长惯性,也有面对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的不适应。

  但显然,投资者们越来越聪明,银行理财公司一招鲜吃遍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目前过度单一的产品结构无法再满足投资者们的需求,同质化的竞争也会加剧资产荒的情况。唯有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产品创设差异化,才能让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而信银理财始终走在趋势变化之前。

  过去五年,信银理财没有固守于银行理财的传统舒适区,而是在以稳为先、夯实固收类产品线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更为全面的产品创设能力,逐步构建起6+2+2产品体系。

  这一体系覆盖货币、货币+、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六大领域,包括项目、股权两大特色系列和私募定制、养老策略两类特定对象,形成了多元、丰富且风险收益梯度清晰的产品矩阵。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1月底,信银理财的非货产品规模达1.66万亿元,位列全市场第一。

  要知道,对于资管机构而言,每拓展一条产品线,都需要有一整套相应的能力体系做支撑。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的背后,离不开专业的投研体系、敏锐的客户需求洞察以及多元渠道建设等多维度的配合。

  以资产管理行业立身之本的投研能力为例,体系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也无法照搬其他资管机构的现成答案。

  因为对多元资产投资的起步较早、目标明确,信银理财的投研能力体系建设也相对全面,覆盖了固收、信用债、非标资产以及权益投资等多元资产类别,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

  比如,早在成立之初,信银理财就设立了专业化投资团队,探索银行理财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新模式。五年里,信银理财不仅创造了多个业内第一,也形成了丰富的项目储备和成熟的方法论。

  独树一帜的前瞻性布局也让信银理财在私募理财这一细分财赛道上建立起巨大的市场优势,截至目前,其私募理财产品以14.48%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为了提升交易效率和效果,信银理财还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了一套具备快速反应和迭代能力的投研机制——投委会领导下主责投资经理委托负责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把握宏观与产业趋势机会,又不错过微小的市场信号。

  此外,作为中信金控打造的金融联合舰队的一员,信银理财还可以借力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夏基金等头部资管机构的顶级投研资源,并且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资产配置组合方案,协同打造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例如,信银理财与中信信托、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强强联合打造了战略级大单品——家族信托投顾业务,由中信私行负责客户推介及交互,信托公司承担家族信托事务管理类职责,而信银理财则为信托财产提供理财咨询与顾问服务。

  其实,信银理财本就是中信银行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随着中信银行零售第一战略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的布局持续深入,母行也为信银理财的渠道拓展和客户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信银理财一直在积极拓展外部渠道合作,尤其是农商行、城商行甚至农信社等中小机构,进而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填补中小金融机构退出理财市场所带来的市场缺口。

  三、率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相比关注短期规模的波动,银行理财更大的挑战或许在于,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增长的问题。

  在信银理财看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速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建立起多资产多策略投资组合+投资顾问服务全程陪伴的双轮驱动模式。

  所谓双轮驱动,其实代表了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增长的两种路径。一方面,资管产品稳定的资产回报本来就会推动管理规模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好的业绩也会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尤其,随着财富管理端的需求扩张,优秀的业绩回报会被更多投资者看见和选择。

  着眼于当下,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都处于行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构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阶段。

  从资产管理端来看,中国的市场环境及发展阶段决定了,银行理财不仅要应对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下行的压力,还要贯彻落实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和培育壮大耐心资本的要求,渐进式提升理财产品的含权率是大势所趋。

  因此,信银理财希望能在巩固壮大低波稳健产品这一第一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布局更多高标准含权产品和固收+产品,加速推进第二增长曲线并且,通过系统性发展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组合,既能为投资者提高投资胜率,也为实体经济带来金融活水。

  当然,理财产品含权率的提升也对财富管理端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随着整个市场逐渐从卖方销售迈向买方投顾时代,财富管理服务需要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陪伴,信银理财也顺势而上,打造投资顾问服务模式,构建起四阶段陪伴体系。其中包括:

  产品创设阶段:精准把握渠道和客户诉求,严把产品创设关、优选产品策略;产品运营阶段:精细化开展产品质量监测,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和交易策略特征输出投研内容;产品波动阶段:第一时间输出产品全面分析报告,借助线下代销渠道理财经理队伍力量触达客户,陪伴客户做出理性投资决策;产品重检阶段,通过产品的全流程运作复盘,为后续产品创设提供参考。

  当财富管理能力和资管能力齐头并进,信银理财有望通过能力—业绩—品牌—规模的正向循环,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建立起更大的优势壁垒。

  回望信银理财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在资产荒与收益焦虑交织的时代,信银理财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银行理财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跃迁的可能性。

  而站在资管行业全球化竞争的新起点,信银理财的下一个五年,或将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资管机构从规模领先到质量引领的进化轨迹。

  转型之路从无终点,唯有以变应变者,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领航。


编辑:沈露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