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动绿色转型的当下,企业如何平衡环保投入与成本控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绿源智链”项目团队与贵州申邦电气、苏州碳镇为蓝等新能源企业的合作给出了答案。通过构建分布式绿电全链交易生态,双方已帮助首批合作企业实现综合用能成本降低15%-20%,绿色电力利用率提升超40%,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高效路径。
【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效”】
“以前买绿电流程繁琐,价格还不稳定,现在像网购一样方便,成本反而降了。”浙江一家电子配件厂的负责人坦言。这一变化源于绿源智链与新能源企业共同打造的创新交易模式——将分散的光伏、风电资源整合为“虚拟电厂”,企业可通过平台直接采购,省去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
合作中,新能源企业提供稳定的绿电供应,绿源智链则通过智能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某食品加工厂接入平台后,不仅绿电采购价较传统渠道低8%,还通过灵活调整用电时段,每月节省电费超3万元。更关键的是,平台附带的绿色电力证书,让企业在申报碳排放时直接抵扣近20%的排放量,省去了购买碳配额的支出。
【像“点外卖”一样买绿电】
“打开平台选套餐、填用量,系统自动报价,10分钟就能完成签约。”这是江苏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合作模式的直观感受。绿源智链将复杂的电力交易简化为“基荷电+可调电”的灵活套餐,企业可根据生产计划自主选择电量浮动区间(±10%~±30%),避免“用不完浪费”或“不够用补购”的尴尬。
这种“电商式”交易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力合约的刚性约束。某工业园区通过组合“工作日基荷电+周末可调电”套餐,仅季度就减少用电浪费12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成本近10万元。而“证电合一”的服务,更让出口企业受益——凭平台核发的绿证,某光伏组件厂商每年减免欧盟碳关税超50万元,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调峰还能“赚外快”】
合作的惊喜之处,在于让企业从“用电花钱”变成“用电赚钱”。当电网出现供需紧张时,平台会邀请企业参与调峰,通过短暂调整生产负荷获得补贴。上海某数据中心通过错峰运行机房设备,每月仅调峰收益就达5万元,相当于用能成本再降6%。
储能服务则开辟了新收益渠道。平台为企业提供储能设备租赁,在电价低谷时自动充电、高峰时放电套利。广东一家化工厂的储能设备经优化后,年收益达设备投入的25%,实现了“躺着赚钱”。据统计,首批20家合作企业中,超六成通过调峰和储能实现了绿色电力净收益。
【政策风口下的生态扩容】
当前,国家《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正为这类合作注入动力。目前,绿源智链已整合华东、华南地区超1000MW分布式能源,服务覆盖电子、化工、食品等12个行业,全年可减少弃风弃光量3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烧10万吨标准煤。
“我们要让更多企业觉得,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机遇。”项目负责人田婧铭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更多新能源企业拓展服务范围。这场由高校团队与企业共同推动的革新,正以“降本增效”为支点,让绿色电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