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坚持“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客户服务理念,其以“技术+业务”双驱动的服务路径,通过一系列科技解决方案,对普惠金融全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
案例纪实:小微商户的指尖贷款样本
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小微企业主李某正为扩大生产线的资金缺口发愁。陶瓷产业以轻资产作坊为主,传统信贷模式下,由于缺乏可抵押资产,李某多次被挡在融资门槛之外。
按照以往经验,他需要反复往返银行,提交十余项材料,如贸易合同、纳税凭证等,并经历长达两周的人工尽调流程,而陶瓷订单的交付周期却迫在眉睫。
此时,李某了解到当地某城商行为陶瓷小微企业推出了专属贷款产品。该产品通过分析交易流水、纳税记录、窑口生产周期等数据,自动生成“数字信用”,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尽调流程。李某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24小时内就获得了审批并到账的贷款资金,及时缓解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小微普惠:激活县域经济“神经末梢”
这一贷款产品,是金融壹账通协助某江西城商行共同打造的“普惠融资服务平台”与“普惠金融作业平台”双平台联动成果。平台基于智能尽调与大数据风控能力,能够快速识别并核验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使放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了12%。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单月对陶瓷小微企业的放款金额已达3亿元,客户经理的人均产能也提升了近5倍。
江西的实践正是金融壹账通推动普惠金融实现“数字转化”“精准滴灌”的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普惠小微企业授信户数已突破6000万。然而,传统信贷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仍面临审核周期长、尽调成本高等难题。
为破解这些痛点,金融壹账通打造了覆盖工商、税务、海关等多源数据的“数字画像”体系,助力银行机构构建更加敏捷、高效的风控与信贷流程。某民营银行引入金融壹账通的全流程数字化信贷解决方案后,贷款业务效率提升超过40%。信贷逻辑也从过去“看抵押”,逐渐转向“看数据”,让科技的温度渗透到乡村田间与民营车间。
不仅是小微信用贷,房抵贷业务也在加速线上化。2024年,金融壹账通推出“金捷盈AI房抵方案”,进一步推动房抵贷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引入AIGC智能问答系统,实现92%的房抵业务全流程线上处理,不仅显著提升客户经理产能(达6倍提升),还实现了“增效”与“降本”的双重突破,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融资通道。
从陶瓷作坊到乡村农户,从信用画像到智能风控,金融壹账通正在用科技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让数据真正变成资产,用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产业——为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小微经营者点亮一盏盏希望之光。
机构赋能:AI技术重塑金融全场景
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在综合金融领域,金融壹账通的技术正在广泛落地并产生显著成效。
例如,某全国性财险公司引入其“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VoLTE技术和AI图像识别系统,理赔人员作业效率提升25%,运营成本下降30%。寿险领域推出的“全能代理人”数字化解决方案,,则将出单时间缩短50%,线上化率提升至80%,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某大型股份行通过“加马平台”定制的AI坐席与智能核身系统,其远程银行智能电销系统的单日成交金额突破3亿元,文本机器人分流52%的话务进线,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与此同时,金融壹账通基于大模型与Spring Cloud框架构建的财富管理系统,成功打造AI智能投顾方案,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与全生命周期客户服务,推动产品转化率提升78%,理财经理人均产能提升超30%,服务AUM总量突破7万亿元。
这一系列跨场景、全链条的技术落地,正构建起覆盖“投、融、保”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让“省心、省时、又省钱”不再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成果。
生态构建:撬动普惠金融“乘数效应”
金融壹账通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点赋能,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激活普惠金融的“乘数效应”。
数据显示,其累计服务超过200万家中小企业,带动普惠贷款余额达32.93万亿元;在“三农”领域,引领“数据信用”模式替代传统抵押,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跨境业务方面,通过风控模型输出,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安全护航,助推“全球普惠”战略落地。
在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方面,金融壹账通已与政府与监管机构达成广泛合作,推动“金融科技新基建”深入落地,实现金融机构贷款效率提升40%、AI自动风控能力提升50%,持续夯实行业数字底座。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拓者和构建者,金融壹账通正以实践推动技术能力向公共服务能力跃升,为行业构筑起共享共赢的数字生态底座。
结语:让科技真正服务民生“毛细血管”
金融壹账通的技术实践正持续印证一个趋势:当AI风控、智能投顾等技术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转化为“24小时审批”“6倍产能”“30%成本节约”等可量化指标时,普惠金融已不再遥远,而是真正转化为普罗大众可感知的民生体验。
这背后所体现的“技术温度”,正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让科技嵌入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在数据流动中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共生共振,为全球经济变局中的普惠金融发展,贡献具有引领意义的“中国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