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基层党建与顶尖医学的“跨界对话”于5月22日在成都李家沱社区“上映”。国之名医夏廷毅教授带着“肿瘤防治”的真知灼见及“无创治瘤”的科技革命成果走进社区,诠释着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
科普大讲堂——肿瘤防治的大觉醒
“早期肿瘤,发现就可以根治!”夏廷毅教授开场掷地有声。面对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严峻形势,夏廷毅坦然呼吁我们无需谈癌色变!因为,只要发现得早,就能治得好——且成本低,家庭投入少,治疗过程简单,不受折腾!
“肿瘤防治-防在先,而防的关键是:检查前移!”怎样才能做到早发现?夏廷毅铿锵作答:在更年轻的身体、更早的年龄,就要认真筛查!
“肿瘤防治——治在智慧,智慧地选择治疗轻松、疗效好、疗后生活质量高的先进技术!”
而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手术是治疗癌症最早的方法,但手术的主业不是治疗癌症。放疗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还经常和化疗混为一谈,殊不知它就是专为治疗癌症而诞生,历经百年发展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夏廷毅一语惊四座,台下聚精聚力,屏息静听。
夏廷毅直言:“手术外科的最大贡献是组织植入和器官更换,在医学领域很多疾病用刀能做到手到病除,但外科手术治癌是不得已的方法!”
为啥说手术治癌是不得已的方法?台下非常疑惑。“眼睛看不见癌细胞,刀片难切净癌细胞——有些病人还承受不了手术,同时手术有损组织器官,会伤及免疫系统!”夏廷毅细细道来,听众豁然开朗!
“放疗,是一种不开刀,不直接伤及器官,不需麻醉、没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还能刺激免疫淋巴细胞清剿癌细胞的远程治瘤导弹。”夏廷毅教授为放疗做出精彩比喻。
手术盛行,只因当初放疗的技术落后,人类别无选择,其才先人一步成了各种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悲哀的是——到了今天,对病人伤害如此之大的方法,却仍然是人们的向往。
“不要大风险,不要血肉模糊,不要治疗后器官缺失,不要疗后只有生命没有生活质量。”
放疗的时代变迁,像中国人民一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程虽短,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科技进步,观念改变,方法改选,科技变革——肿瘤治疗以“有创”向“无创”转变将是时代的必然。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时代答卷
“放疗是为治瘤而生的‘体内核能武器’!”夏廷毅教授用军事化比喻诠释放疗技术。
历经百年发展,放疗已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夏廷毅教授开创放射外科——“聚焦核能、无创治瘤”就是“强起来”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其以“病人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双向保障,高质量服务病人,不开刀就把肿瘤干掉,为早期肺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等实体器官肿瘤的治疗奉献了无与伦比的先进方案。
中国种子撒播中国大地,让更多肿瘤病人受益!这位90年代归国的“洋博士”,以军人铁血、党员赤诚、医者仁心,创造了多项“中国奇迹”:
开创“无创治瘤模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3年、5年生存率达91%和60%,成为“中国模式”引领世界;
治疗肾癌5年生存率81%+保双肾且功能无损的世界奇迹,超前美国ASTRO大会10年引爆“全球肾癌放疗复兴”,并优于澳大利亚3年生存率82%的成果;
治疗胰腺癌三年30%、五年17%的生存率+获益24年的世界大奇迹,纳入我国胰腺癌诊疗指南,并领先世界顶级肿瘤杂志《JAMAOncology》20年宣告“放疗可根治”之颠覆性“先见”。
“先进技术必须下沉!”夏教授坚持将“无创治瘤”技术普惠基层。这场讲座不仅驱散了“谈癌色变”的阴霾,更让人们大觉醒:中国医疗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新定义癌症治疗的可能性。
从临床实践到社区宣讲,从新质生产力到普惠医疗,这场大专家与社区的“小小恋”,演绎着以一颗军心、党心、爱国心,和一颗大医仁心、科学战斗决心+一颗激情不老之心,坚实于基层和百姓,推动并引领着世界肿瘤诊疗从“有创”向“无创”的科技革命的最动人篇章。
“虽然这只是基层党组织和大专家团队之间的一场‘爱心跨界’,但背后不仅体现了基层组织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大关爱,也折射了大专家毕生创新、引领的科技革命——无创治瘤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时代之爱。”一参会党员如是说。(刘超 黄云子 张樟 金世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