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乐行中国联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各地区的公益与互助事业。近期,贵州省多地出现强降雨,引发洪涝、地质等灾害。5月,贵州省因极端降雨叠加脆弱地质结构(如砂页岩地层),多地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大方县等地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小时雨强达98.9毫米),引发大型滑坡等灾情,已造成人员伤亡;全省共疏散转移6.2万名群众,救援面临山体二次滑坡风险。贵州省多地正面临着严峻的救灾与重建任务,需要社会各界携手配合、共渡难关。
在此次突发洪涝与地质灾害中,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水一带,以及地势相对复杂的黔南、黔东南部分区域。由于连续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迅速攀升,山坡松动与崩塌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政府部门在监测到极端天气趋势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转移群众,采取应急抢险措施。除了人员撤离和安置外,抢修受灾道路与水利设施也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由于部分山区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通信受损、物资运送困难,各方救援力量正日以继夜抢修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以确保重灾区的交通与物流畅通,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此次灾情也暴露出贵州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地质结构复杂、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山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加之灾害发生时恰逢夜间暴雨高发期,使得疏散与紧急避险难度增大。在持续大范围降雨的情况下,受灾区域山体含水量高,地表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极易形成新的崩塌、塌陷或泥石流危险点。当地自然资源部门与地质专家已经联合进驻灾区,对高风险地段展开进一步勘测和预警,力图在接下来的雨季中尽量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雷暴、大风天气,也需进一步加强对山区地质结构的实时监测,力图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险情。
面对本次严峻的洪涝及地质灾害,海乐行中国联会在第一时间向贵州有关部门与合作机构了解灾情,并积极协调社会各界资源展开援助行动。首先,海乐行中国联会与多家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协同合作,筹集了大量紧急生活物资,包括方便食品、饮用水、折叠床、雨具、应急药品等,运往灾区临时安置点,为转移群众提供基础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协会也邀请了多名地质、气象和水利专家共同研判未来数周内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风险,协助当地社区建立更科学的防灾与避险策略。在此过程中,海乐行中国联会结合此前在其他省份洪涝灾害救援中积累的经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志愿者及地方干部密切沟通,确保各项救灾物资与资金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达重灾区,实现精准救助,避免重复投入与浪费。
在本次救援行动中,海乐行中国联会组织了近百名专业志愿者与医疗队伍奔赴灾区一线。这些志愿者中,有的是长期参与过地震、洪涝等大规模灾害救援的老兵,也有来自各大院校和社会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他们除了携带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医疗物资外,还针对灾区儿童、老人和其他特殊群体展开心理疏导与康复辅导。例如,一些孩子因家园被洪水冲毁,产生了恐惧与焦虑情绪;一些老人不愿离开故土,需要反复劝说与安慰。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陪伴与倾听,并为灾民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除了应对眼前的紧急状况,海乐行中国联会还重视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洪涝和地质灾害对村镇的住房、道路、桥梁以及农田、水利设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在洪水退去后,如何帮助受灾群众修缮或重建家园,提高灾区防灾减灾水平,将成为长期的工作挑战。针对这一点,协会已经与专业的建筑规划团队对接,准备在灾情相对缓和后,对严重受损的村庄进行调研和规划设计。具体措施包括:在选址与建设时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地质脆弱区域大规模新建;与当地政府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广生态护坡和水土保持技术,减轻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探索在集中安置区采用新型建材与耐灾害结构设计,既符合当地经济情况,也能为居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与此同时,海乐行中国联会还将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农村合作社和金融机构探讨救灾后如何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强降雨与洪涝对农田造成大面积积水与冲刷,粮食、蔬果、经济作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或绝收风险,畜牧业也面临疫病传播的隐患。协会计划在灾情稳定后,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前往灾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一定的风险兜底。此外,协会将在灾区调研农产品产销渠道,帮助农民对接更广阔的市场资源,通过电商与线下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协助其尽快实现灾后增收。
在本次贵州洪涝与地质灾害的应对过程中,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始终保持着通力合作的良好态势,这也是海乐行中国联会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人员与青年力量加入灾区建设,帮助地方政府和民众在灾害后做好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升级,为贵州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