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格力电器:技术驱动下的相关多元化
格力电器在战略上更加聚焦,它一直以空调专业化为战略主轴。董明珠主导的“技术攻坚”战略,推动格力电器在光伏空调、直流变频等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格力电器的重资产模式与长期主义战略,使其在制造业根基、现金流稳定性上具备独特的优势。
很多格力电器的批评者只看营收规模,不看技术储备,认为格力电器的营收规模不及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小米集团,就武断判定它落伍了。事实上,核心技术才是决定一个家电企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董明珠的领导风格虽具争议,但其“技术为本”的理念深刻地塑造了格力电器的基因。在行业普遍追求短期增长的背景下,格力电器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做研发。这种专注、穿越周期的研发投入,使其在空调能效标准升级、碳中和政策落地等关键节点占据先机。
格力电器在空调领域的技术积累堪称行业标杆:自主研发的凌达压缩机,打破了外资垄断,光伏空调实现了“零电费”场景,而“双向换气新风空调”则引领了健康化趋势。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电器,无论是在空调专利数量上,还是在空调科研成果上,遥遥领先于同行。超13万项累计申请专利、超7万项发明专利的雄厚储备,让格力电器成为唯一一家连续九年进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的企业。
格力电器拥有强大的技术溢价能力。2024年,格力电器的毛利率远超竞争对手。格力电器空调节能效果显著,帮助消费者实现了“越用越省钱”的目标。如果将时间拉长十年维度,格力电器空调的综合使用成本,秒杀同行。
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购买空调,关注的不仅仅是购买价格,还包括长期使用成本。在这样的考量下,消费者最终选择“综合性价比”更高的格力空调。
格力电器始终死守三条底线:掌握核心科技,完美产品质量,十年免费保修。它通过技术构建壁垒,通过质量建立信任,通过售后树立口碑,在三重作用力之下,格力电器的发展之路走得既稳又踏实。
很多人诟病格力的多元化战略,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是基于技术的相关性延伸。
它对品类延伸十分小心谨慎,如果未将专业化做到极致,未能掌握绝对的技术话语权,那么宁可步伐慢一点;一旦突破核心科技,则全力推进。格力电器多元化的底层逻辑是:核心技术的延伸性和空调业务的协同性。
例如,格力电器所掌握的空调核心技术,同样可以用到洗衣机、冰箱上,相关性极高;格力电器布局智能装备、芯片,则是为了满足空调智能化的需求,确保核心零部件的安全。
格力电器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核心在于“技术护城河”未被充分定价:空调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重资产投入的技术积累,现金流的稳定性,均构成了抗周期的能力。随着智能家居场景化、全球化战略的深化,格力电器将从单纯的空调企业转型为全球健康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
当前,格力电器的市盈率不到8倍,显著低于美的集团(14倍)和海尔智家的(12倍),这与其现金流质量和技术储备形成背离。市场过度关注其空调存量规模,却低估了以下三点:技术复用潜力——空调核心技术可延伸至家庭生活场景和工业温控场景;渠道网络价值——中国最完整、覆盖度最广的城乡家电服务网络;品牌信任度——三十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用户口碑和服务满意度。
充沛的现金流为长期研发投入提供了保障,而高额的利润分红则为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全屋家电战略的持续推进,格力电器的价值将会被重估。
未来家电行业的竞争将聚焦两大维度:技术纵深与生态广度。美的集团、海尔智家试图通过多元化与全球化覆盖更多市场,小米集团以生态链构建用户入口,而格力电器则重点放在技术突破与垂直领域深耕。历史经验表明,在制造业领域,长期主义者终将胜出——伟大的公司,从来不会依赖短期的营销,而是源于精益制造与技术积累。真正在技术、制造、渠道上构筑壁垒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凸显价值。
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小米集团的路径各有优劣,但格力电器的存在,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不追逐风口,不迎合资本,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以技术驱动企业长期发展。这种“笨功夫”,正是格力电器穿越经济周期的关键所在。被低估的格力电器,或许正站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