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竟然有一座“水晶宫”!这个小众宝藏地标便是我国首座中医药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5月16日,宝地奇旅计划——宝藏文化系列第二场直播走进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在YY金牌直播艺人叶芊芊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张书河的带领下,全球网友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探秘之旅。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标本区
华南最大中药标本中心
古时岭南素有“瘴地”之称,岭南中医药历经两千余年积淀,形成了“治未病”的养生智慧与“湿热论治”的诊疗特色。饮凉茶、喝靓汤、吃药膳、讲养生……在广东,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而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立于2006年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前身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它由建设于1956年的中药标本室、药圃和建设于1996年的医史馆整合而成。漫步馆内,1万余件文物、2000余种近2万份中药材标本,被巧妙串联成一部立体的中医药发展史。
走进博物馆场馆中庭,只见整整3 层楼高的标本墙,678个玻璃瓶液浸各种中草药标本,何首乌的虬结根茎、广陈皮的细密油室、沉香木的天然纹理清晰可见。在灯光下,就像童话里的魔法药水。这精妙设计的背后有段“古”。博物馆馆长张书河介绍,最初中庭空间是层层分隔的,一位来中国工作的英国设计师参观后提出,博物馆应该有一颗“心脏”,可以打通中庭纵向空间来实现。他们吸纳了这个建议,在此设置标本展区,并通过底部打光、使用散热材料等方式一步步优化,最终造就了这个被网友誉为“水晶宫”的热门打卡点,而且从各个楼层都能欣赏到不一样的美。“这是化橘红,明清时曾作为贡品......”张书河的讲解揭开了本草世界的神秘面纱。琳琅满目的中草药标本既有“岭南八珍”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又有岭南百姓熟悉的龙眼、木棉花、五指毛桃等,有来自高原的麝香、黄芪、雪灵芝等,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抗疟神草”青蒿,这些跨越山海的药材既是跨越千年的治病良方,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标本区
经典古方传承智慧
来到3楼,以医史文物展览为主题的医史馆展现了中医药学5000年的发展轨迹和岭南医学的独特成就,馆藏的医史文物有清代王晋绘《名医叶天士遗像》、商代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片等。
岭南中医药文化历史有多悠久?根据《广州市志》记载,关于岭南中医药的发展,最早物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南越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来到岭南行医采药。其中,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等地行医著书,创作出《抱朴子·内篇》等医学著作,拉开了岭南乃至中华中医药文化辉煌发展的序幕。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来到岭南行医采药。其中,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等地行医著书,创作出《抱朴子·内篇》等医学著作,拉开了岭南乃至中华中医药文化辉煌发展的序幕。
不少经典方剂使用至今。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广为人知。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共载方剂269首,用药214种,被称为“经方”。“出自《金匮要略》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就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治中风后肢体痿废、言语不利等症。其组方以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为核心,含麻黄、桂枝、当归等药材。”张书河说。
而葛洪被后人尊为“南医之祖”,基于岭南气候和患者特征,提出与“伤寒”不同的“温热病”,促进了岭南流派的重要分支——温病学派形成,成为中医因地制宜的典范。葛洪留下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了109个针灸医方,其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句。这短短15个字,不仅是世界上用青蒿治疟疾的最早记录,也为当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供了灵感。
古今对话养生智慧
葛洪能够就地取材、悬壶济世,侧面说明了岭南地区药草资源丰富。博物馆4楼的中药馆,是另一个镇馆之宝(长48厘米的特大野生人参标本)所在之处。这里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展示了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中药、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3000余件。从常见的枸杞、黄芪,到珍稀的野生人参、鹿茸、百年油桂,构成了中医药的“百科全书”。张书河重点讲解了10多种中药材的功效,并介绍从外观、手感、气味以及泡水后形态等辨别辨别真假虫草的技巧:“真虫草头部红棕色,腹部有8对足,尤其中间4对最明显......”网友们跟着镜头仔细观察,弹幕里不断弹出“涨知识了”的感叹。
一套清代广彩描金十二生肖图瓷药瓶吸引了叶芊芊的目光,只见十二个四方形小药瓶,大小和火柴盒差不多。瓶身两侧分别标注十二地支时辰和编号,瓶身正面绘制与十二时辰相应的生肖动物图案,反面绘有与十二生肖相关的彩色人物故事图案。她不由地生出了好奇:“为什么药瓶会按时辰编号?”张书河解答道:“中医认为人体变化与天地时序相应,因此要根据十二时辰调整用药,全国仅存四套(其中两套在本馆)的药瓶,实则是古人精准用药的‘时间表’—— 卯时(5-7 点)服补气药,酉时(17-19 点)用滋肾方,体现了中医对生命节律的深刻认知。”
在3个多小时的直播中,张书河为网友们带来一堂与众不同的中医药文化课。直播互动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针对年轻人普遍关心的睡眠困扰问题,张书河推荐了“酸枣仁百合粥”与耳穴压豆疗法,并提醒“亥时(21-23 点)宜静不宜动”的养生原则。网友们也出了一个“考题”考馆长:请馆长根据主播手中的图片信息,猜出猪笼草、龙利叶、海底椰、鸡骨草、五指毛桃、肉桂、溪黄草、金线莲、猴头菇9味中药名称,并说出主要功效。馆长如数家珍:“鸡骨草疏肝止痛,五指毛桃健脾补肺,金线莲清热凉血......”精准的辨识引发阵阵喝彩,弹幕中“中医太神奇了“的留言刷屏不断。
这座接待超200万人次的博物馆,正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近年来参观的游客多数是年轻人,中医药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张书河透露。这场持续3小时的直播,最终以超54万次观看量收官,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