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是“知音故里”、武汉最大的湿地生态区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蔡甸区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农旅融合、乡村治理、城乡共富等着力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寒假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藕耶先锋”实践队深入武汉市蔡甸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产业观察等方式,探寻“文化塑形、科技赋能、生态转化、民生共享”融合共生的农村振兴路径。
图1:调研团与蔡甸“藕先生”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正旺合影
千年藕乡文化助力文旅新生
作为“中国莲藕之乡”,蔡甸区依托千年藕文化底蕴,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在蔡甸街道姚家林村的莲藕种植基地,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采藕技艺,感受莲藕从泥塘中被挖出的全过程。基地内还设有莲藕生态园及莲藕工坊,游客可以参观莲藕从采挖到加工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莲藕的种植与加工工艺。同时,蔡甸街道还通过举办莲藕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莲藕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5年3月19日,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在永利村“藕先生”团队采挖的3.473米“白玉簪1号”粉藕刷新全球最长莲藕纪录,成为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档案”。这根“藕王”不仅惊艳亮相2025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实现了农业遗产与数字娱乐的跨次元联动。春节期间,蔡甸莲藕的销量显著增长,单日销量突破3万斤,印证了农业非遗与潮流文化融合的商业潜力。通过“纪录+文创+流量”的传播矩阵,蔡甸莲藕成功从泥塘走向国际舞台。
此外,蔡甸区还积极探索“共享农场”模式,吸引城市家庭认领菜地,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友点田家庭农场”自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认领菜园,体验农耕乐趣。这种模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生活的机会,还通过“农业+研学+旅游”的复合业态,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农田从单一的生产场景成功升级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2:莲藕种植基地门口荷池
智慧科技激活农业产业转型引擎
友点田种植基地作为蔡甸区蔡甸街道智慧农业的典型代表,正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基地引入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天气变化,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在莲藕种植领域,莲藕产业基地与高校、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引进优质藕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实现了种植标准化和规模化。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莲藕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基地还积极探索莲藕深加工,开发出藕粉、莲藕年糕、热干藕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在智慧科技的助力下,蔡甸区的农业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升级,还通过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模式。友点田种植基地计划打造集蔬菜种植采摘、休闲旅游、劳动教育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耕乐趣,感受田园风光,同时还能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了解农作物种植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这种“农业+旅游+教育”的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慧农业和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蔡甸街道农业办负责人表示,政府积极落实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一方面,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帮助农业企业升级基础设施,修建沟渠、大棚等农业设施;另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农博会参展等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图3:莲藕良种繁育及技术示范基地
绿色生态筑基乡村可持续发展
“藕先生”莲藕种植基地坚守绿色种植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基地内,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荷叶田田间不时掠过白鹭的倩影,呈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数据显示,2024年该基地通过生态种植减少了20吨化肥使用量,节约灌溉用水15万立方米。这种绿色种植模式不仅提升了莲藕的品质,还带动周边5个村淘汰传统品种,形成了3000余亩的绿色种植示范带,推动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友点田农业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整治,将闲置荒地转变为集蔬菜种植、园林绿化、农旅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场。项目区内沟渠纵横、田林交错,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网络。借助政府补贴的智慧灌溉系统,农场节水率达到45%,成为蔡甸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标杆项目。截至2024年底,蔡甸区累计完成撂荒地生态修复1.2万亩,新增碳汇林3000亩,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贡献了“蔡甸方案”。
蔡甸区政府联合农发行创新推出“生态资产贷”,以莲藕基地的碳汇权和友点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抵押,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2024年,“藕先生”通过碳交易获得50万元融资,用于扩建藕粉深加工车间;友点田则利用生态贷款建成光伏农业大棚,实现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这种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的“蔡甸模式”,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4:友点田共享农场种植的菜地
共建共享绘就乡村幸福生活图景
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莲藕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积极向村民分享优质莲藕种苗。基地通过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了白玉簪2号、白玉簪3号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地带动了周边村民参与莲藕种植,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致力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莲里小院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休闲农庄,成为村民生活的新亮点。小院精心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摄影展览等,为村民搭建起丰富的精神文化舞台,让乡村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同时,莲里小院积极与周边学校和老年大学合作,定期开展研学活动和老年活动,为村民提供了学习新知识、交流新思想的平台。小院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环境质量,打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好去处,成为乡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家林村的商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共建幸福食堂的方式,为村里的老年人送去温暖。幸福食堂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商会成员企业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支持幸福食堂的运营,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商会还组织志愿者定期到幸福食堂帮忙,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关怀。
图5:莲里小院举办书法活动
调研团队认为,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输血式"帮扶,关键在于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的"造血式"发展。当藕田阡陌化作发展动脉,当生态颜值转为民生价值,乡村振兴便激发出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在武汉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机遇下,更多蔡甸乡村正沿着“文化塑形+科技赋能+生态转化+民生共享”的四维路径,在知音故里谱写新时代的“藕乡新篇”。这片318平方公里的沃土,已成为解读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样本——这里看得见藕花深处的乡愁,更看得见科技赋能的未来。(许昕然、张韶涵、郭冰慧、曾紫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