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创新实验室里,一群平均年龄21岁的学子,正用图神经网络技术破解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最棘手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他们研发的配电网故障检测系统已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停电定位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当台风“摩羯”过境导致杭州某工业园区大面积停电时,灵犀科技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在57秒内完成故障定位,比传统人工排查效率提升近百倍。这个由00后主导的科创团队,正在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电力系统的“末梢神经”。
“配电网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但现有技术对末端故障的感知存在明显滞后。”项目创始人韩明皓展示着实时监测大屏,三维拓扑图上跳动的数据流清晰标注着每条线路的健康状态。作为电气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他带领团队研发出融合图神经网络与边云协同技术的解决方案,自主研发和申请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项,实现了对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新型负荷的智能感知。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灵犀科技的故事展现着中国青年科创力量的独特路径——从实验室的算法突破到产业端的真实场景,他们正用硬核科技守护着每度电的安全抵达。“我们想用实力证明中国青年不仅能用好电,更能管好电。”韩明皓指着实时刷新的供电可靠率数据说。随着首轮300万元战略融资的到位,这支年轻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将停电恢复时间再缩短30%,让智能电网真正成为百姓身边的“电力卫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