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海南航空某架波音737从杭州萧山机场腾空而起,驾驶舱内的王力钢机长正全神贯注检查仪表数据。这位具有波音737-800和波音737 MAX双机型执飞资质、累积8700小时飞行经验、5次人体器官运输记录、执飞12年无不安全飞行行为的飞行员,用他的专业和技术从始至终践行着安全抵达目的地的使命。
多年磨剑:民航系统的科班之路
“每天看着飞机从头顶掠过,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坐在那个驾驶舱里。”王力钢的家乡毗邻杭州萧山机场,轰鸣的引擎声成了他少年时代的背景音。从儿时的好奇到青年的憧憬,“航空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深深埋进了心底。为了达到飞行员的体能标准,他夜以继日加强训练引体向上,不断增强体质,努力达到高空环境对身体的要求,同时苦练英语口语,及时补足短板。机会不会辜负努力者,2010年,他终于通过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技术专业终审,成为当年仅有的十几名录取者之一,正式进入民航"预备役"培养序列。
然而,进入航空航天大学只是考验的开始。要想真正“开飞机”,理论与实践学习必须兼备。到国外进行实践训练的名额有限,对于身体素质和语言的要求都很高。王力钢为此每天找外教苦练口语,同时保持体能的训练,最终以英语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而相较准备面试的过程,王力钢印象更深刻的是所在航线“订单式”培养的军事化标准和高强度训练、以及国外时差带来的困扰。两年的知识内容压缩到10个月学习,痛苦记忆犹存,但也正是这段痛苦,让王力钢将“飞行员的纪律性”深深烙印在心中。
这段经历背后,是中国民航业急速扩张期的人才培养创新。2010-2020年间,中国民航运输机队规模从1597架增至3903架(民航局数据),催生了"学历教育+航校实训"的定向培养模式。王力钢的经历印证着行业变革——从早期依赖外籍机长到建立自主培养体系,中国民航用十年时间完成了飞行员培养的本土化转型。当他在模拟机舱第一次握住波音737操纵杆时,这种系统化培养的价值开始显现:"每个参数偏差都对应着物理定律,飞行本质上是与数据的精准对话。"
双重使命:737专家的安全解码
"每个参数都是飞行安全的密码。"作为海南航空飞行部质量中心干事,王力钢对执飞的波音737系列有着独特理解。这款被称为"空中捷达"的机型,全球保有量超过1.3万架(波音2024年数据),每天执行超20万次航班。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单通道构型、CFM56发动机的高燃油效率、强化型起落架,特别适合5小时内的中短途航线。在中国,每3架民航客机就有1架是737系列,这种规模化应用对飞行员技术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
王力钢在QAR数据分析中发现,737的机械式操作系统犹如"飞行显微镜"——方向舵踏板0.5度的偏差、油门杆3秒的延迟,都会在数据曲线中暴露无遗。通过某次数据分析,他发现一位机长存在"拉飘"习惯(着陆时飞机长时间未触地),及时介入纠正,避免了潜在的跑道安全风险。"安全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个参数刻进肌肉记忆。"这位技术派机长的信条,正在通过800多项标准化操作流程,转化为整个机队的共同准则。当同事们称赞他的技术敏感度时,他总会指着驾驶舱说:"是737这个'严师'培养了我们。"
安全传承:从“单打独斗”到系统化培训
“安全不是某个英雄机长的专利,而是每个环节的精密咬合。”王力钢深知这一点。2020年疫情期间,作为安全班组的组长,王力钢和其余几位资深机长一起,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给副驾驶做培训,针对航空公司快速检查单上提到的一些故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每位驾驶员的具体故障进行具体分析。“操作手册过于宏观,我们一定要判断不同的故障是有不同的处置方法。如果你做错了,可能是机毁人亡。”王力钢不断强调操作安全和故障排除的重要性,以小见大的给出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报告,全球61%的飞行事故发生在进近和着陆阶段,而王力钢重点攻关的“50英尺以下操纵技术”(飞机接地前最后15米),正是事故高发环节。虽然疫情期间,航班数量骤减,但持续的培训和训练并未影响到航班飞行的质量,在航班全面放开之后,数据显示,海南航空飞行轨迹控制精度提升35%、油门响应速度提升40%。
生命通道:5次与时间的博弈
海南航空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心的航空公司,依托广州、北京等枢纽布局,构建起华南至华北的快速通道,通过"三地六方"协同模式实现器官交接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在台风等恶劣天气下仍能通过动态气象研判保障运输。当然,除了先进的设备、通畅的协同合作外,此类航班对执飞机长的专业技术和心理素质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不是普通航班,是带着心跳倒计时的特殊使命。”王力钢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2021年台风"烟花"袭浙期间,王力钢就被委以重任,执飞海口-杭州的人体器官运输任务。面对侧风超标、能见度骤降的极端天气,这位拥有8700小时飞行经验的机长凭借对波音737机械操纵系统的深刻理解,面对持续超标的17米/秒侧风与骤降至350米的能见度,临近复飞指标边缘成功提前着陆,将移植手术黄金时间整整抢回28分钟。而像这样的特殊任务,王力钢完成了整整5次。
云端答卷:长期主义的飞行哲学
夜幕降临时,王力钢常站在机场观测台凝视起降的航班。那些闪烁的航灯让他想起学飞时谨记的:每一架飞机都载着几百个家庭的期待。从普通机长到安全体系构建者,他用12年时间诠释了对飞行本质的理解——安全不是英雄式的力挽狂澜,而是无数细节编织的守护之网。(时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