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今年春糖,新酒饮占据C位?

2025-03-19 17:16:56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春糖正在迎来新酒饮潮。

  3月22日,第112届全国糖酒会将在成都拉开帷幕,作为酒类行业风向标,本届展会最受瞩目的焦点非“新酒饮”莫属。上千款产品明确参展、数十个媒体活动与产品推介会计划进行。

  与新酒饮形成强烈反差,白酒所代表的“老酒饮”的进入寒冬潮,酱酒军团多个企业退出、传统强势酒店的展位不再供不应求。

  2025年恰逢新酒饮2.0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新酒饮规模化增长的元年,新酒饮自然成为本届春糖最大的期待。

  趋势明确,新酒饮集中爆发

  从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本届春糖会上,新酒饮产品成为最大亮点。

  产品层面,茶本酒、蜂蜜酒、米酒等为代表的跨界创新产品积极布展,并将与媒体联动开展论坛。为了满足企业的布展需求,以及为新酒饮造浪,糖酒会新增“低度潮酒”“国际啤酒”专区,并推出“春糖IDEAS创新产品大赛”,以应对新酒饮展商的旺盛需求。

  行业媒体作为糖酒会上洞察趋势的主力军,今年明显少了酱酒、名酒等领域的主题活动。华糖云商、知酒传媒、微酒传媒等主流媒体,都策划了新酒饮主题类行业论坛。随着媒体的讨论,新酒饮从企业实践,进入到行业热,打通了产业与商业、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完整产业链认知。

  市场广阔,空间巨大

  2020年至今,中国新酒饮市场规模从200亿元跃升至5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若保持这一增速,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向万亿级迈进。

  全球市场同样火热,2023年新酒饮规模已达6341.7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7400亿元。

  而这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两大结构性变革。

  一是供应链成熟化:从1970年代的“菠萝啤”到2000年的RIO预调鸡尾酒,中国低度酒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积累,已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以瓶子星球集团为例,其打造的梅见青梅酒通过自建万亩青梅种植基地、延长发酵周期至一年,将酒精度提升至12-20度,成功突破低度酒“饮料化”窠臼,2024年销售增长30%以上。

  二是场景多元化:新酒饮的消费场景从商务宴请转向居家自饮、闺蜜聚会、户外露营等个性化场景。物美超市店员反馈,女性消费者占比超60%,购买动机多为“一人小酌”或“拍照社交”。

  世代更迭,消费端趋势明显

  CBNData《2024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报告》显示,18-35岁消费者贡献了新酒饮68%的销售额。

  这一趋势也在倒逼传统酒企加速布局新酒饮。头部酒企茅台、五粮液等通过子公司带来低度潮饮类产品,如低度气泡果酒“悠蜜蓝莓气泡酒”,而黄酒领域通过打造创新酒品拥抱新酒饮则更加积极,会稽山、古越龙山头部黄酒企业推出的“一日一熏”气泡黄酒、“减龄”黄酒,已经成为网红产品。

  低度微醺、体验潮流、年轻时尚、跨界创新……这是今年春糖能明显看到的风潮,一场属于新酒饮的盛宴即将在成都拉开序幕。

  新酒饮势能、动能充足,开启规模化增长

  当前传统酒类渠道和市场存在的高库存、慢动销、低利润的问题依然无解,根本原因是传统酒品很难匹配当前的饮酒需求。

  春糖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增长逻辑:新酒饮凭借对年轻消费需求的精准捕捉、传统酒企的加速入局以及技术创新,已成为2025年春糖的核心热点。

  从产业内部看,2025年春糖会的新酒饮热潮,本质是消费代际更替、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的综合结果。这意味着新酒饮有着市场规模提升的势能,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势能动能充足,将成为酒饮产业变革的主题。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