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确保乡村振兴工作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相促进。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更是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振兴。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建设。通过党组织的严密性和强大组织能力,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避免政策因领导层更迭或短期政治考量而频繁变动,从而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长远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事业。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用好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解困送温暖活动,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通过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了解需求和期望,制定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和政策,确保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展开。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全体农民的现代化。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需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不仅是因为农村人口的庞大基数,更是因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性。农民数量的庞大性,决定了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有效释放三农发展的投资潜力、消费活力和创新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常有精进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首先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始终寻求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有效办法,这包括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通过这些创新措施,可以推动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常学常新,常有精进,一方面,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想干,开干,干成的环境氛围,保持守正创新的正气、锐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推动工作落实,更有力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行稳致远。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实干精神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陇南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大任务,为陇南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凝聚了力量共识。陇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围绕建设“三城”的战略定位和打造“五地”的具体目标,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标准保障、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三城五地”政策不仅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更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从政策制定到执行,陇南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员干部们通过常态化推进“三抓三促”、“对接帮扶”、“驻村工作”等行动,紧密结合镇情实际,精心谋划部署理论学习,全面夯实党员干部信仰之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陇南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培强壮大特色产业,倾心打造产业品牌,认真研究外市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和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质量发展若干配套政策措施,涉及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具体措施将进一步为陇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陇南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坚守为民情怀、尊重群众意愿、加快项目建设、紧盯产业就业、做好配套保障和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并举,确保群众能够稳得住、能致富。实干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和广泛实践。
精神所指,力量所在!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建设的短板弱项所在,了解三农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建设到高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作为,为实现宜业宜居,富裕富足提供更多精神保障和实在动力。(杨帆 甘肃兰州人,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某机关单位就职,现任世界卫生组织基金会干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