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1-16 10:45:12 来源:中国网科学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发端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一次前所未有的工业大“变革”,与人类历史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这次变革,中国没有缺席,而是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深度参与其中,所以,这次生产力的数字化革命成为中国在百年大变局中的国运,关乎大国兴衰,关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关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①所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塑世界发展格局、重构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中,作者通过总结近年来大量数字经济相关文献著作的大量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认为数字经济是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进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实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中国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作者认为,我国虽然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类最丰富、配套最完善的产业体系,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而数字化赋予中国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攀升的机会,从而避免坠入“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至,众多创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球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塑机遇。如果不能把握住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会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性和战略主动性。

  数字化可助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巩固支柱产业发展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前,面对“逆全球化”的冲击,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中低端分流和高端回流的“双向挤压”局面:发展中国家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极力推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促进制造业的回归。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应加快建设具有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当前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可能风险的关键支撑。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首先,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的方式,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

  一方面,数字产业化激发了数字要素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非稀缺、非排他以及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融合数字技术催生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创造价值,丰富经济业态,做大经济“蛋糕”。另一方面,以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及数字要素驱动业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

  其次,以产业数字化赋予传统产业全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对产业体系的重塑。

  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使数据要素具备生产属性,也深化了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推进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首先需要加快推进5G、光纤以及IPv6、数据中心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同时,要加强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治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

  其次,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三,需要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重塑产业生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数字产业涉及数据要素及其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整个链条,应着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探索数字应用场景,创新数字发展模式和业态,实现数字产业链不断向纵深化拓展,铸造更加多元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数字化纵深发展,重塑产业生态。

  注:

  ①论文《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作者连俊华、裴棕伟、郑鹏跃,刊登在2023年《价格理论与实践》9月刊。《价格理论与实践》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录。


编辑:沈露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