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每年可培养近万名技能人才!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正式启用

2023-11-21 12:23:49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11月20日,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启用仪式在常熟举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军,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建方,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查颖冬,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正,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浩,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董事长吴加富、院长单强等出席活动。

  查颖冬副市长、刘军副院长、李建方处长等领导共同为实训中心启动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在启用仪式上致辞

  秦市长在致辞中讲到:当前,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在时代进步的大背景下,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应运而生,建设成为全省县域占地规模最大、链接资源最多、实训装备最先进的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未来,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长三角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在启用仪式上讲话

  朱局对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正式启用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表示:实训中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的现代化培育理念、“外部引才、本土育才”的人才集聚路径,为苏州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靶向引育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极佳的探索经验和实践蓝本。他就实训中心发展提了三点期望:一是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集聚地;二是打造优势产业选才育人的蓄水池;三是打造辐射苏州服务发展的新品牌。

  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董事长吴加富介绍实训中心功能及运营模式

  吴董事长对实训中心做了简要的介绍。他提到实训中心是一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实训中心围绕产业需求,重点开展了电气与机械装配、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视觉、计算机、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AI)、鸿蒙开发认证等专业人才及环保管理、元宇宙XR等人才培训。实训中心已经与409所学校、182家企业、20家头部人力资源机构、50多家技术服务外包公司合作,每年可稳定输出10000余技术人才,将立志于打造高技能人才引、育、留、用的生态圈。

  在启用仪式上进行了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合作项目介绍及签约仪式。

  随后,举行了苏州数字技能人才示范载体——“苏州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授牌仪式以及“常熟市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实训基地”揭牌仪式。

  实训中心现场参观

  面对新态势新要求,在国家和省、苏州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率先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运营模式,引进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与国有资本充分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主导方向与行业龙头运营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总投资8000余万元,建有1.67万平米实训大楼,实训装备超300余台套,另外建有5.3万平方米的7栋宿舍和1栋食堂等配套设施,可以容纳5000人同时开展培训。在实训大楼内,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常熟重点产业来规划建设智能制造未来展厅,同时配备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学生“楼上培训、楼下实践”的教学愿景。

  实训中心今后将积极构建创新要素集聚、数字动能强劲、服务链条多元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摇篮,实现人才繁荣、企业发达、产业兴旺的共同愿景。


编辑:沈露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