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CCUS科技公司清捕零碳获得国内首张固碳商混碳足迹证书

2023-09-21 11:29:28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日,由CCUS科技公司清捕零碳与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联合研发的有“吸碳”功能的固碳预拌混凝土,通过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华测检测的专业评测,获得国内首张固碳预拌混凝土建材碳足迹证书,经过第三方权威测算,固碳预拌混凝土建材每立方的碳足迹与普通预拌混凝土相比较可减少70公斤二氧化碳。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为我国每年带来2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

  CTI华测检测作为此次碳足迹报告的权威认证机构,针对清捕零碳公司位于浙江湖州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预拌混凝土建材示范基地所生产的固碳产品为认证对象,严格按照《PAS 2050:2011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从原始原料开始,依照混凝土建材产业链工艺流程,逐个分析产品在原材料获取、制造生产过程及运输等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计算出终端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

  据了解,该张通过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利用的固碳预拌混凝土碳足迹报告,为国内首张固碳预拌混凝土建材碳足迹证书。而固碳预拌混凝土的技术原理是以普通预拌混凝土为载体,将工业源排放的CO2捕集后注入, CO2通过微晶矿化过程永久封存在其中,此外,该项技术还可通过减少传统工艺中水泥的用量实现成本降低,并改善了混凝土的相关性能。

  经过测算,由清捕零碳所打造固碳预拌混凝土与Ecoinvent 3.9.1数据库中传统工艺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相比较每立方可减少70kg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了预拌混凝土在生产阶段20%以上的碳足迹。

  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显示,CCUS技术可以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可持续低碳利用,帮助构建低碳工业体系,甚至具有负排放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规划和运行CCUS示范项目总数接近百个,涵盖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其中超过半数的项目建成投产,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超过400万吨/年,2030年CCUS减排需求将为0.2亿至4.08亿吨。如何为捕集后的二氧化碳找到高附加值的封存利用途径, 二氧化碳矿化混凝土建材技术路径将成为我国CCUS发展、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2021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达32.9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94亿立方米,增长13.6%。通过二氧化碳矿化技术生产的预拌混凝土,每年二氧化碳封存利用潜力将达到约2000万吨以上。

  目前,清捕零碳通过自主研发的“CLEANCARBON CO2 Mineralization”技术体系所打造的固碳预拌混凝土,已在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公司位于湖州安吉开发区的新建零碳变电站中进行了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清捕零碳联合创始人、CEO赵超介绍,“ 由于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供应会受到时间、运输半径的制约,我国的商混站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规模小且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特点。此次清捕零碳在位于湖州的固碳预拌混凝土生产示范基地内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工艺体系,打造了可计量、可移动、可组合的定制化二氧化碳矿化利用设备,该套设备便于对传统工厂技术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将为中国数万家商混站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执行性强、灵活性高的解决方案。“

  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的核心材料,其重要性和产业体量对建材行业整体发展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混凝土的绿色低碳发展无疑成为建材产业的重要引擎。此次固碳预拌混凝土在国内的应用,意味着中国CCUS技术在预拌混凝土方向实现突破,打通了能源-工业-建筑多个行业的双碳产业链条,为CCUS技术发展、产业化布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将为未来建筑隐含碳的减少增添新的路径。


编辑:徐霞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