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作为每年的科普重头戏,一直是我国倡导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助力美好生活的重要日子。
脐带血,作为时下最火的医疗概念,通过编入教材、剧集改编、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帮助更多人了解脐带血蕴含的能量,更广泛的群体因脐带血而获益。
传承——脐带血走进孩童视野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中(第四章第四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单独设有“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研究”专栏,不仅向初中生科普造血干细胞常识,并且重点提及和介绍作为造血干细胞三大来源之一的脐带血。
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中(第三章: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将脐带血在基因治疗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延展介绍。
不仅如此,《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人体与医药》中对脐带血医疗有着深入浅出的解读:“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繁殖能力较强,采集和储存较容易,没有受到放射性物质、病菌等污染,移植后较少有排斥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为自己的孩子保留脐带血,以备不时之需。”
越来越多出版社将教材、绘本作为载体,将“脐带血”推向大众视野。这一现象是脐带血医疗功效的有力认证,更是一种无声呼吁——“脐带血珍贵”的概念应该从小树立。
发展——医生眼中的“无价之宝”
今年5月,第十届全国脐带血大会在广州召开,百余位业内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一起分享脐带血医疗的最新进程。
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杨杰教授表示,目前脐带血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领域正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主持的“自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干预小于 28 周早产儿并发症临床研究”也见诸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脐带血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脐带血救手足”“脐带血救双亲”....在场学者为关注脐带血的线上观众展开了辽阔的红色画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方建培教授更是公布了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4月,全球已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管理下设置的官网登记注册的与脐血相关临床研究超过 1,600 项。
这样的盛会,是交流科研成果的平台,也是让患病群体看到生命之光的重要窗口,更是脐带血进一步落于实践的良好开端。
呼吁——让“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深入人心
作为传播文化的表现形式,电视剧也加入了展示脐带血的“自来水大军”,相关剧情戏剧化而又真实:
2014年电视剧《青年医生》中,出血不止的4岁小女孩被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所幸孩子的父亲在孩子出生时自费存储了脐带血,孩子因此获救。
2017年的《猎场》中,面对罹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女儿,曾是猎头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刘量体去各大城市蹲守,都没找到符合配型的干细胞,他因为没有存储女儿的脐带血、没能给孩子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而后悔不迭。
2022年的《亲爱的小孩》中,为了挽救患上白血病的女儿,已重组家庭的离婚夫妻经历了女儿配型成功的喜悦,也被迫面对了捐献人悔捐的痛苦。当“脐带血”成为治疗孩子疾病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想到重新走到一起。
这些剧情源于生活,也为更多人敲响生命的警钟:没有人能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幸运。当脐带血成为不可替代的“生命强心剂”,我们应该在拥有它时选择捐献或自存,为生命留下更多的可能。
正视——残酷的“存,不能用”
了解到脐带血的医疗作用,江苏的李先生夫妇在生下双胞胎后于某机构存储了脐带血,整体花费四万余元。
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先生发现该机构是“黑公司”,并没有通过国家审核,而这种不正规、不合法的机构存储的脐带血根本不能被正规医院接收,“存,但不能用”的现实让同样陷入骗局的其他58对夫妇联手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官司即便胜利,这份珍贵的生物资源无法再回来。
知其珍贵,更要懂得该如何守护这份珍贵。在我国,脐血库属于特殊血站,需要由国家统一规划、国家卫健委设置、所在省份卫健委监管,并持有《血站执业许可证》方可执业。
为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及公众利益,国家坚持“一省一库”,目前确立七家合法脐血库,分别是北京市脐血库、天津市脐血库、山东省脐血库、上海市脐血库、浙江省脐血库、四川省脐血库、广东省脐血库。
每家脐血库存储脐带血的费用约为2万元/20年(不同地区脐血库费用略有不同,具体需咨询当地脐血库),脐带血样本在正规脐血库可接受“严格合规的审核”“24小时冻存监管”,每天的存储成本仅几毛钱。
正值“全国科普日”,让我们期待更多视角、更多传播形式中的“脐带血”,见证它的传承、发展,了解它的“呼吁”,最终作出正确的存储决定,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