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2023年全球品牌百强榜发布!山东这家企业再次上榜

2023-06-16 11:13:09 来源:鲁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6月14日,被誉为全球品牌界“奥斯卡”的“2023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正式揭晓。苹果以8804.5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榜首,谷歌、微软紧随其后,包括腾讯、华为、海尔等14个中国品牌进入百强,其中海尔成为唯一进入全球百强的山东品牌。

  凯度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品牌数据与分析公司,凯度BrandZ的数据是全球品牌价值评估领域的硬通货。它将严谨的财务分析与广泛的品牌资产研究相结合,量化了品牌为企业的财务表现所做出的贡献。自1998年以来,凯度BrandZ已经在全球54个市场上调查了420多万名消费者,涉及超2万个品牌。

  今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的品牌总价值达6.9万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值与2022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依然比疫情前(2019年)增长了47%。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挑战下,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继续保持着长期的稳定增长。

  从百强榜单可以发现,当前全球品牌格局发展并不均衡,并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今年美国共有55个品牌入选,依旧稳居全球超级品牌第一阵营。中国品牌依然表现不俗,有14个品牌进入榜单,上榜品牌数量仅次于美国,表现出较强的成长韧性。

X9CINP-20230615165206-SBDnP0-.jpg

  正如凯度官方评价所言,2023年中国品牌在后疫情时代积极开辟了一条逆势增长之路,坚定信心提高全球声誉,展现出了非凡动能。腾讯以1410.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榜单第七位;茅台依然是全球价值最高的酒类品牌,以875.2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球酒类子榜单的冠军;海尔持续建设物联网生态品牌,五度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排名持续攀升,位列全球第59名;跨境电商希音、饮料企业农夫山泉今年首次上榜,分别位列全球第70、81名。这14个中国品牌中,来自北京的品牌数量最多,共有5家,广东以4家品牌上榜紧随其后,浙江则有2家,山东、贵州和香港地区分别有1家上榜。

  海尔是唯一进入全球百强的山东品牌,也是该榜单中唯一的物联网生态品牌。值得注意的是,海尔也是为数不多连续多年排名稳定攀升的中国品牌,这也是山东品牌首次迈入最具价值全球品牌60强行列。

  凯度集团大中华区CEO暨BrandZ全球主席王幸表示,中国市场进入渐进式回暖阶段,专注品牌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旋律,不可复制的品牌创新力至关重要。今年上榜全球百强的中国品牌数量与去年持平,中国领先品牌抓住了消费环境变化中最大的确定因素——品牌因素。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好品山东”品牌体系,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品牌体系和品牌标准体系建设,锻造一批优势明显的品牌精品。

  此次海尔代表山东持续上榜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不仅是海尔创新发展实力的体现,也充分彰显了山东在品牌建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成果,引领着山东从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的转变。

  对海尔的创新发展,王幸认为,“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市场环境,海尔打造了‘热带雨林’般的生态品牌新范式,携手生态方不断创造和迭代用户最佳体验,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生态品牌的创新,不仅代表了数字经济时代品牌范式的转变,更以开放共赢、生生不息的生态重新定义了未来的商业关系。海尔所引领的生态品牌模式也为中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