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塑料污染及其防治工作不断推进,儿童安全和健康政策不断完善,为助力构建我国儿童成长的健康环境,陕西师范大学防“微”杜渐社会实践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实验分析+理论宣传”,全面了解儿童塑料喂养器具的使用现状,准确评估塑料材质儿童喂养器具的健康风险,对儿童奶瓶和吸管杯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生态文明发展添砖加瓦,为儿童健康成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分工筹备会议
2020年发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的研究表明聚丙烯奶瓶在冲泡奶粉的过程中会释放高水平的微塑料,婴儿摄入这些脱落的微塑料后会可能造成婴幼儿神经系统损伤,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微塑料已渗入儿童生活,为儿童健康亮起“红灯”。
为全面了解我国儿童家庭中奶瓶、吸管杯的使用现状,经过论文研究和大量讨论,实践团制作出科学有效的问卷。同时,为获取全国各地信息数据,实践团在学校招募问卷志愿者并进行线上培训;之后实践团及志愿者们走访全国各地开展问卷调研工作,切实了解当前我国儿童家长对微塑料的认知水平以及儿童家庭中喂养器具的使用情况。实践团及志愿者共发放问卷10038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7.84%,远超有效率标准要求90%。调研范围涵盖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8个市(县、区、自治州)、1163个县(市、区、旗),涉及734个街道和751个乡镇,整个调查过程问卷数据量大,有效性高、调查对象精确、调查内容详实、科学性强。
问卷调研+深度访谈
在社会实践的同时,我们牢记要成为“学术科研+服务社会”的新一代大学生,要将学术追求与人民需求联系在一起,实践团成员何倩瑶通过实验与市场调研,对塑料材质儿童喂养器具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实验模拟不同使用时间条件下塑料奶瓶的清洗消毒与吸管杯的日常使用过程,定性定量描述微塑料的释放现象。
吸管杯实验
在此基础上,实践团还通过公众号、微信群进行知识分享,通过海报、朋友圈进行宣传,构建小红书、抖音、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完善宣传的平台进行微塑料的知识科普。实践是要为基层群众服务,除了线上微塑料的科普外,实践团还制作三折页宣传手册,为进一步深化民众对微塑料的认识,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发放所制作的宣传手册并进行讲解。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分发并讲解微塑料宣传手册
与此同时,小组每周都会进行一次线上论文分享会议,从“微塑料的介绍”“微塑料的危害”到“微塑料的老化”“奶瓶微塑料的脱落情况”,从浅入深,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对微塑料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献分享会议
这个暑假,实践团采用“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实验分析+理论宣传”的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顺利开展暑假三下乡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必过之关,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要树立“学术科研+服务社会”的新一代大学生形象!实践已画上圆满句号,但实验在继续,科普在继续,防“微”杜渐社会实践团永远都在防“微”杜渐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