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成都爱尔樊映川院长提醒:眼底出血要警惕

2023-01-17 10:05:58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早起突然发现眼睛眼白的位置有一个血块

  不知道怎么伤到了?

  看着眼睛还蛮渗人的

  赶紧去给医生看看

  眼睛没事儿吧

  医生解释说这样的出血是结膜下出血,过几天就恢复了。

  还能自己恢复呢?那确实还挺“简单”。

  眼结膜下出血是因为眼球表面的结膜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确实不算严重。

  造成眼结膜下出血的原因有内外两种:与疾病有关的内部因素,比如眼睛本身的结膜炎、虹膜炎等;还有就是外部因素,比如撞击、用力揉眼睛、剧烈咳嗽等。

  偶尔的眼结膜下出血一般不会影响眼睛健康,但在恢复的过程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也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这时候的结膜毛细血管还比较脆弱容易再次破裂。

  眼睛非常脆弱,有时候出血也出得非常不经意,我们根本发现不了,比起我们能看到眼白上的出血,更加危险。

  无法被察觉的眼底出血

  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樊映川院长讲解到,视网膜上有非常丰富的血管,而出现视网膜血管疾病就很容易出现眼底出血。

  不通过专业仪器,我们凭借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眼底出血的。

  但是眼底出血又有很多危害,如果出血量加大,出血堆积会影响视力。而且常常眼底出血是许多眼病或者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特征。如果发现眼底出血一定要及时处理。

  引起眼底出血的病症有全身或者局部两种:?全身性病变:有糖尿病引发的、高血压引发的、肾病引发的、妊娠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或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眼底出血。局部引发,一般是因为眼部自身病变导致,比如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血管瘤,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

  如果患有全身性疾病,高度近视等容易引发眼底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避免发生眼部病变的可能。

  早期出血量少,自己没感觉发现不了,出血量多了可能会出现眼前浮动黑影,甚至光线被黑影遮挡。如果发现眼睛“不对劲”记得及时就医。

  不仅如此,医生还特别叮嘱我们,偶尔的眼结膜下出血一般不会影响眼睛健康,但在恢复的过程中,患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因为此时的结膜毛细血管仍比较脆弱,容易复发。

  看不见的眼底出血才可怕

  看完医生的我们一起回了家,聊起刚才在山上的一幕依旧心有余悸。虽然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眼睛出血问题可大可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种“眼底出血”,这种出血才是真正的可怕!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眼睛只是眼睛表面的部分,而我们的眼球里面,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部位,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眼底,而眼底出血,就是发生在我们看不到的眼底部位。也就是说,当我们眼底出血的时候,我们在外观上无法察觉。

  虽然我们无法看见眼底出血,但是它却不容我们忽视!因为眼底出血是许多眼睛疾病与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共有的病症。比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都可能会引起眼底出血。

  而且眼底出血绝不是一场小打小闹,对眼睛来说它是一个长期的危害。它的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视力,引起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黄斑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患者失明。

  最可怕的是,眼底出血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但由于它不像眼结膜下出血那样看得见,常常被人忽视。

  因此,希玛眼科建议大家,如果出现突然的眼前黑影、视物遮挡、视力下降等情况,应赶紧到专业的眼科医院检查是否眼底出血,如发现异常,应及早治疗,及时阻止眼底出血对视力的进一步破坏。

原标题:成都爱尔樊映川院长提醒:眼冒“血光”吓到我了!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