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螺旋藻全面营养助健康,打开大众食品新方向

2022-12-26 11:42:09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0世纪90年代初,当螺旋藻作为一种世界级食品在中国出现时,引起了国内诸多权威营养专家的高度关注。在经过多家食品与营养权威机构的多轮验证和临床医学实验,营养学家和生理学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螺旋藻以其丰富的维生素、多糖和必备氨基酸,对平衡人类的膳食营养,能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

  螺旋藻的营养成分仿佛为人类量身定制,有着“人类营养的微型宝库”美誉。它不似一般食品仅含有单一或某几种营养物,而是一种复方全价营养,并且与人体直接需要的营养物相一致。特别是它的蛋白质、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多糖类矿物质的天然配伍,浑然一体。因此,关于螺旋藻成为大众食品的研究,近些年一直广受关注。

height=320

  在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八届产学研大会上,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教授以《螺旋藻能否成为大众食品》为题展开了精彩论述。他指出,从营养层面来看,螺旋在是一个全营养要素食品,非常利于人体的吸收和代谢;从生态层面来看,螺旋藻可以有效补充因人口增长产生的蛋白质缺口;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大众对螺旋藻活性物质精准功能认知度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时,产学研界共同发力推广,那么螺旋藻走进餐桌、成为大众食品,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此外,严小军教授从营养性和功能性的角度,阐述了螺旋藻在抗疲劳、提升运动机能、促进成长发育和肠道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在面向人类生命健康的新领域,螺旋藻作为最原始的光能食物,对气候稳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希望产学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研发出更多、更安全的螺旋藻食品,是螺旋藻成为大众食品并能长期食用的长远之计。

  华南理工大学的魏东教授在《微藻蛋白—从微藻种植创制到产品创新》主题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微藻蛋白食品的广泛应用场景,指出无论是高端的功能性食品、老年食品,还是大众的营养代餐食品、日化产品还是一日三餐的新鲜食材,均有微藻产品的身影。微藻的可融合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人类未来产品开发的“重要芯片”。

  实际上,螺旋藻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国际认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其为“最佳蛋白质来源之一”,并将螺旋藻作为宇航员的航天食品;日本健康食品协会指定其为“优质保健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螺旋藻为人类“21世纪最理想食品”;我国原卫生部也于2004年将螺旋藻和列为普通食品原料。

  在我国,螺旋藻食品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以行业龙头绿A公司为代表,其依托云南程海湖天然优势资源,年产高质量螺旋藻粉超3000吨,约占世界总量50%,与日本DIC和美国cyanotech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巨头。拳头产品“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自上市之初就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有着明显优于普通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每100g有机绿A螺旋藻中,其蛋白质含量达到65g以上、叶绿素提升到1000-1600mg、藻蓝素含量提升到5500-15000mg,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增强人体免疫、补血造血等功能。

height=314

  未来,以螺旋藻为代表的藻类或将超过大豆,成为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以你成为人造肉等替代食品的优质选择。已经作为“超级食物”风靡欧美、日本等地区的螺旋藻,如今在沙拉、早餐、果汁等各类食品中被广泛应用。毋庸置疑,在大众对于健康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螺旋藻产业应用及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相信随着绿A等代表性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螺旋藻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发掘,走向千千万万家庭餐桌,在营养健康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