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上骄阳如火,炙烤着八桂大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位于广西百靖高速公路项目正处于施工大干阶段,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与忙碌交织呼应的是孩童的嬉笑声,还有朗朗的读书声,营造出一片祥和而又幸福的景象。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因为一个叫娜娜的女孩的到来,让项目部萌生起了教育扶贫的想法,既然有了苗头,实现也就按部就班起来。
据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刘颖娟回忆,起初那段时间的晚些时候,总是有个10来岁的小男孩徘徊在项目部驻地附近,一开始没人注意,可是时间一长,她忍不住上前询问,这才得知,原来这个叫有志的小男孩是村里的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村里教育水平有限,老师资源也没那么丰富,导致平日里作业他都看不太懂时也没有人能为她解答,时间长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又因为孤僻的性格又导致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只好在村里散散步打发时间。随着深入了解后,整个镇的问题都如同有志家里一样,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家中多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同时,化峒镇地处偏远,教育很是落后,连基本学习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了。
后来当项目经理潘键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召开动员会,他说:“这里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先把教育抓好,不能让这些留守儿童们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提议建立‘爱心衣柜’、‘爱心书橱’和‘爱心课堂’,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计划每周抽出1-2晚的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有主动申请当他们的小老师的吗?”话音刚落,技术负责人小崔的手就举了起来,并说道:“我大学寒暑假的时候辅导过我外甥,还算有些经验,我申请加入。”随后,项目部里大家纷纷举起了手,踊跃的承担起这个任务。几天后,“爱心课堂”开课,莹莹和她的几个同学成了固定学生,随后,从唐山寄来的衣服、书本、文具等也逐渐充实着“爱心衣柜”和“爱心书橱”。许多孩子的爸妈在得知这一暖心举措后纷纷给项目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转眼到了暑假,一日,协力队伍中的张大哥夫妇来到项目驻地说有一事相求,这才了解到谷大哥夫妇老家在浙江,为了挣钱养家的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孩子也只能让在老家的父母帮忙照看,当寒暑假来临的时候孩子才能来到工地与他们团聚。但施工现场的情况太过危险,又正处于大干时期对于孩子到来后的一些问题很着急,他们没有时间看管和教育孩子,后来听说项目部开了“爱心课堂”,便想着能不能将孩子送到这里来。在了解情况后,项目部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刻开展摸排,寻找是否还有这样情况的家庭。果然又找到几对跟张大哥情况相似的家庭。项目部将他们纳入进来,让他们与当地留守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每年新学期开学,项目部还会为孩子们送上新书包、新本子、新文具盒,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在“爱心课堂”的教育下,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小小的项目部不仅成为了孩子们的娱乐天地,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乐园。如今,项目虽已完工,但项目员工与留守儿童们的师生情仍在继续,前不久的教师节,已经上初二年级的有志还给刘颖娟发来了信息,他写道:“刘老师,我现在在县里读初中,这里的学习环境比山里好多了,现在我也有了梦想,我想当一名工程师,我希望到时候能像你们一样修路搭桥,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沿着我们修好的路,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刘颖娟在手机的这头欣慰的笑着,她知道,这颗“爱”的种子不仅在有志的心里扎了根,如今,还发了芽……
在几年间,中国二十二冶不仅为大山里的百姓搭了桥,修了路,打破了原本山区里的封闭状态。也为脱贫攻坚进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大战”中承担起央企的职责,也展现出了作为央企的责任与担当。(张耘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