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橄榄,东方山桐子。树上油库,绿色银行。
养在深山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
可供榨油,可做家具,可供观赏,实乃一棵摇钱树。
可入中药,可资美容,可以增收,真是一片绿银行。
前承脱贫攻坚,后继乡村振兴。
全身都是瑰宝,一生都在奉献。
自然生长,默默无闻。
不择水土,无论贫瘠。间作套种,加倍增收。退耕还林,富民兴川。
一篇《山桐子赋》道出山桐子“千般好”,而从山桐子果实中榨出来的“油”更是被视为“无上瑰宝”。作为食用油,山桐子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5%左右,不仅比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要低,而且也远低于国际用油标准对饱和脂肪酸含量20%的界定。
此外,人体不能自身合成,且有着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作用的亚油酸,在山桐子中的含量也十分惊人,达到了66%,远高于油茶的13.0%和油橄榄的32.0%。同时,山桐子中还含有几种人体必要的营养元素,如棕榈烯酸、山桐子黄酮、维生素E、角鲨烯。其中棕榈烯酸是人类皮脂中的一种必需脂肪酸,因此具有天然的亲肤性,能起到帮助伤口愈合,保养滋润肌肤,活化细胞以及抗炎的作用。
如此一好物,除了富含各种营养成分以外,还具备怎样的优势呢?据相关研究,山桐子树具备病虫害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寿命长的优势,一般栽后3年即可挂果。10-15年后,山桐子逐步进入盛果期,每株浆果产量一般在20-30公斤。人工栽培的山桐子,盛果期一般每亩可产浆果1000-2000公斤。如此高产量,是其它木本油料植物难以企及的。另外,山桐子的产果时间长达70-100年,其中盛果期长达50-60年,同样是其它木本油料植物望尘莫及的存在。
不过早期的山桐子因为缺乏高产品,导致经济效益不高。面对此现状,作为深耕山桐子科研20余年,拥有行业优秀技术团队的中林油,全身心投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培育出了多个山桐子良种,并建设了山桐子组培工厂,实现了山桐子组培苗量产,突破了山桐子产业化技术生产瓶颈,成功解决了山桐子幼苗雌雄鉴别、挂果不均、产量不稳等核心问题,从山桐子源头进行品质把控,与政府、农户进行合作,提供幼苗,指导栽种事宜。
行业内对于炼油植物优劣的评定,产油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指标。相比常见的炼油植物——大豆和菜籽,山桐子的产油量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后者的产油率是大豆的6.7倍,是菜籽的4倍。为了让这些好苗结出来的好果的产油量达到最佳,还特意采用了鲜果压榨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保留油脂的有效成分,实现在榨取过程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使山桐子油的品质更高、酸价更低。同时鲜果压榨技术还能减少仓储成本,提高出油率,是山桐子规模化生产的更优选项。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营养和健康”被摆在了重要位置,随之而来的就是“植物基膳食”走热。植物基膳食不仅能为碳排放与资源有效利用作出贡献,同时也被证明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膳食选择。多摄入植物基食物可以改善血脂、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全死因死亡风险、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山桐子正是植物基食物中,能够改善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品类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山桐子油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十分适合烹饪。作为食用油中的后起之秀,经过中林油鲜果压榨技术处理后的山桐子油不但没有任何异味,更有特殊木本香气,使用蒸煮、凉拌等方式烹饪会更具风味。
山桐子油的普及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且随着种植面积的提升,还能达到助力中国食用油安全、改善生态,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国家战略的推进,真正做到了“小果实,大作用”,进而带动山桐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未来的大规模上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