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现代发展史上,中国二十二冶是不得不提的一笔。在唐山这片沃土上,二十二冶人为之建设,为之奋斗,为这个家乡增砖添瓦,贡献着建设者的力量。比如2004年施工的地标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正是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项工程总工作量12亿元,由会展中心南区、北区和动力中心构成。其中,会展中心长317米、宽114米,建筑面积
2.7万平方米,为框架预应力箱型结构;动力中心长78米、宽22米,建筑面积3144平方米,为两层框架结构。
这项工程特点和难点是大跨度预应力箱型结构和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浇筑,以及土建、电气、管道、空调、消防、内外装饰、钢结构、网架等综合性施工。由于工期紧迫,各项工序的协调交叉变得极为棘手。而涉及到的诸如预应力箱型梁、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及薄板拱型钢结构制安等新技术就像一只只张牙舞爪的拦路虎,横在参建职工的面前。
承建前,项目部就清醒地意识到这项工程的特殊性、重要性与困难性。然而,在困难面前既要有打虎的胆量,更要有科学的睿智。项目团队凭借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沉着应对迎面而来的各种困难和压力。会展中心共有20条跨度分别为43.3米和303米截面为6.3x3.2米的预应力箱型梁。由于此类结构在国内桥梁工程只有单向结构,而像会展中心这样的大跨度连续150米的预应力箱型梁属于国内空白,而且是建在17.5米的高空。就连北京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也是首次接触。没有参照,只有数据。
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
项目部一班人一面测算钢脚手的支撑力,一面在混凝土配比上动脑筋。王国治根据箱型梁每平米10吨荷载的数据,仔细推算碗扣式钢支撑在高17米多的情况下的密度和数量,并制定出具体方案,进行加载试验,获得了可靠的科学数据。材料人员在砂石骨料及粉煤灰等材料上严格把关。特别对沙子的粒径和含土量的要求极为严格,不惜高价购进。并将高质量的粉煤灰再进行精细加工,从材料上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技术人员往返于现场和搅拌站,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情况,及时调整配比,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确保不出现裂纹。不仅如此,他们还摸索出延长拆模时间立墙养生最佳效果的方法,保证了20条箱型梁和6米平台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
他们的这一做法令甲方、监理和设计院开了眼界,大为赞赏。最终保证了施工最佳质量。(赵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