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气体传感器“双雄争霸”,汉威科技VS四方光电,谁才是王者?

2022-03-30 14:36:46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着2021年2月四方光电挂牌科创板,股票市值破百亿,超过老牌气体传感器巨头汉威科技,业界关于两家企业的讨论从来没有终止过。

  我国气体传感器双雄之争,汉威科技和四方光电到底谁才是最强王者?

  营收状况

  看一个企业实力如何,首先就要看他的收入体量:

  从2020年收入来看,汉威科技全年总营收19.41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2.06亿元,四方光电全年总营收3.08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0.84亿元。

  数据中对比看出,汉威科技的总营收是四方光电的6.3倍,净利润却只有四方光电的2.4倍,汉威科技规模大利润小,四方光电规模小利润高,这是两家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差异。

  利润增速

  但看一个年度的数据不足以说明什么,我们将近10个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增速情况放在一起,感知增长趋势。

  营收增速:

  归母净利润增速:

  汉威科技整体收入虽然增速不大,但因体量大,增速稳定,基本维持在10%-15%。四方光电2019年收入增速较快,主要受到“气体分析仪器”的影响,该业务同比增长292.44%。这是因为,2019年11月起,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正式规定新增氮氧化物测试项目,且仅可选择使用化学发光、紫外或红外原理的分析仪器。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未来三年四方光电年均保持超过50%的增速,其体量短期内仍远不及汉威科技,无法撼动汉威科技的市场地位。而且,2022新年伊始,汉威科技就放出好消息,增资台州新立,开拓汽车市场;紧接着到了3月,汉威科技子公司获小米投资,将进军消费传感领域,看来汉威的领导层也是感知到了市场,做出了迅速反应,未来可期。

  产业结构

  汉威科技起家于半导体类气体传感器,强项在电化学技术上,主要应用于环境/安防领域,包括:可燃气体泄露、空气质量检测、安防监控、环境保护、工业流程控制等领域。

  其收入结构为: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62.98%)、仪器仪表(18.13%)、传感器(16.30%)、其他业务(2.59%)。汉威科技更倾向打通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并且参与国家集成电路标准的制作,也是对汉威科技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的认可。

收入结构(来源:塔坚研究)

  四方光电起家于气体分析仪器(整机成品),之后拓展到上游核心零部件气体传感器。

  收入结构为:气体传感器(77.44%)、气体分析仪器(19.74%)、其他主营业务(1.74%)、其他业务(1.09%)。

收入结构(来源:塔坚研究)

  市场情况

  根据智研咨询和安信证券的研报数据,2003年到2020年间,我国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近20%。未来五年内,气体传感器市场仍然保持高增速,并且国内的气体传感器市场平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据相关研报数据显示,汉威科技占国内气体传感器品类的曾经最高达70%,拥有200多款传感器,监测300余种气体。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可以认为汉威集团子公司炜盛科技与四方光电的规模相近。而在国际市场,除汉威外,在全球气体传感器市场上再难见到其他中国传感器品牌的身影。

  各个角度对比来看,汉威科技和四方光电各有所长,发展策略也大有不同:汉威科技“合纵连横”,打通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等上下游产业链,构建自己的传感器疆土;四方光电则专精于气体传感器,并取得不少的技术进展。目前中国整个传感器产业包括气体传感器在内,都处在红利期,目前两家公司其实很少有正面竞争的情况。两个企业都是国内传感器产业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感器的希望,未来,希望两家企业都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良性竞争中,一起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打出中国品牌!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