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双减”后,中小学生怎么样了?喜临门×中国社科院权威解读!

2022-03-18 17:08:06 来源:咸宁新闻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3月18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在京发布。

  报告针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进行了专题分析。据最新调研显示,“双减”政策后70.0%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改善、61.5%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

  从时间纵向看,自《2013年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报告“学龄期儿童”专题、2020年“00后睡眠”专题,直至如今2021年“双减”专题,喜临门一直持续追踪中小学生睡眠情况年,充分记录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逐年下降并迎来拐点的全程。

  “双减”诞生背后,是超9成孩子睡眠不达标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督促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双减”政策出台已半年有余,但关于该政策对中小学生的睡眠影响讨论并不多。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傅小兰、张侃,2021)显示,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这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的小学生每天需要睡10小时、初中生每天需要睡9小时的标准相差较大,表明超过九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睡眠达不到“合格标准”。

  对中小学生而言,拥有充足的睡眠极其重要,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高发展、大脑等身体器官的发育,造成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影响白天学习精力和注意力,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等,此外还会妨碍心理健康发展,睡眠不足导致情绪低落,容易诱发抑郁、烦躁、焦虑及神经衰弱等,埋下心理疾病隐患。

  政策实施前,超80%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普遍不足,且随着年级升高,睡眠问题发生率也会相应上升。针对北京某城区3~5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只有27.83%的小学生每天能保证10小时睡眠;另一项针对北京市4~6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88.47%的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其中重度不足占14.55%;类似地,上海地区有93%的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不足、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高。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影响中小学生睡眠的因素主要有五方面,包括学习压力因素、父母或看护人因素、生理因素、情绪因素、睡眠习惯和环境因素。据调查,在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是导致中小学生超重的危险因素;在64.76%睡眠时间不达标的中学生人群里,抑郁检出率为22.44%。

  政策实施后,50%以上学生睡眠状况逐渐向好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此外,有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有50.48%和37.77%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在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仍然无法达到8小时。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基于对中小学生睡眠状况研究,提出了相关的针对性建议:第一,持续推进“双减”政策,积极宣传“双减”政策和科学睡眠的意义;第二,均衡教育资源,缓解教育焦虑;第三,关注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家长须在健康生活方面做出表率;第四,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

  综上可见,《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对于“双减”政策的全面调查和解读,说明了当前政策对于中小学生睡眠状态改善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当前家长、教师及相关调研组织对于学生睡眠的关注。但从报告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目前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依然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不仅需要各界社会人士的倾力帮助,也更需要睡眠行业进行科学普及,共创健康可持续的睡眠健康生态。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