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元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一般每天需要摄入约20mg的铁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和处在妊娠哺乳期的女性对铁元素的需求量会更多。铁元素可作为血红蛋白的一部分参与人体内氧的运输,除此之外,它还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铁的缺乏会使我们体内的抗体和外周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降低我们人体的免疫力,同时婴幼儿缺铁还会影响DNA的有效合成,延缓了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缺铁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补充铁元素,用来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但是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本身是不合成铁元素的,只能通过饮食或外部铁剂来进行铁的摄入和补充。所以正确、科学、有效的补铁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人体缺铁时的症状
当我们人体轻度铁元素缺乏时,并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但随着铁元素缺乏的加重,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例如皮肤粘膜呈苍白色,身体会比较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也比较虚弱,人的情绪也会时常烦躁不安并且容易被激怒,当严重缺铁时,记忆力会逐渐下降,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而且免疫力也会随着缺铁情况的加重而不断的减低。女性缺铁时除了会出现以上的症状外,还可能引发冷感症,人体的体温比正常要降低10%左右,同时缺铁也会导致女性痛经或不孕。婴幼儿缺铁则容易出现指甲发白,食欲减低,且有部分婴儿会出现异食癖。这些症状的出现在提醒我们,机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铁,应根据自身情况补充铁元素,如果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缺铁,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人体缺铁的原因
人体缺铁的原因很多,除了日常饮食上铁摄入不足的情况外,主要可以分为铁吸收障碍、铁需求量增加、铁丢失过多这三个主要原因。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未经过铁元素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就直接进入空肠,导致铁元素吸收不足。因此该类病人手术后需要常规补铁,以免造成铁的大量缺乏。除此之外,如长期不明原因的腹泻、慢性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等也会造成铁的吸收障碍。
铁需求量增加人体对铁的需求量也是随着身体状态的不同在时刻变化的,青少年往往正处在身体成长期,身体各项机能及代谢活动都十分的活跃,对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如果这时不注意铁的摄入往往就会导致铁元素的缺乏。处在月经期或哺乳期的女性,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需要进行额外的铁剂补充才能有效的防止身体缺铁。
铁丢失过多各种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慢性胃肠道出血、血红蛋白尿等都会导致大量的铁元素从机体内随血液而丢失,在大手术、放化疗治疗、女性经期大量失血等情况下体内的铁元素也会丢失过多,导致机体的缺铁。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不禁疑问:既然铁元素这么重要,又存在这么多因素导致铁的缺乏,那么是不是日常摄铁越多越好呢?其实并不然,人们在此处一直存在着几个误区。第一,盲目加大铁的摄入,并不代表着人体能将其招盘全收。事实上,只有二价铁离子才能顺利的通过人体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正常人其实每天通过非选择性地摄入食物所吸收的铁非常有限。第二,疯狂补铁所带来的可能不是人们所预期的健康状态,反而是各种铁负荷疾病,例如地中海贫血、血色素沉着症等。因此,采取正确的补铁策略才是保持健康生活的王道。
如何正确补铁
我们知道铁离子一般分为二价铁离子和单价铁离子,只有游离的二价铁离子才能成功的被人体所吸收。那么哪些食物富含二价铁离子呢?科学家们发现在动物的内脏中(如猪肝、牛肝、猪血等)含有大量可吸收的二价铁离子,人们只要在日常饮食中注意添加此类食物的摄入,即可轻松满足每日机体所需要的铁元素量。同时,还有相关研究指出,肉类中也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可以很好的被人体吸收,并且可以在人的体内直接生成血红蛋白。
(图片来自网络)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可以使三价铁离子还原成较易被人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这大大增加了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直接服用维生素C补剂来提高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比如在猕猴桃、橙子等水果中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因此,在日常膳食中,我们需要注意各种食物之间的相互搭配。例如在进食动物内脏等食物的同时,搭配一些富含维C的水果蔬菜,将会更有利于机体铁的吸收。由于孕妇和婴幼儿是缺铁的高发人群,因此这类人群更应注意在日常饮食中添加富含铁的食品,以预防缺铁性疾病的发生。
当然,对于已经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病人,仅仅依靠膳食摄铁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往往需要人为的补充各种治疗性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其中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一种注射铁剂。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营养均衡的饮食、充足的铁元素摄入、健康的生活习惯,能让我们体内的铁元素保持充足,使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希望我们的小科普可以帮助各位老铁们更好的了解关于补铁的小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到它们,也祝每一位老铁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曾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