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陆倩芳第一次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被四面透风的教室猛地上了一课。低头看到孩子们的课桌是木头墩、是石块,有的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双腿就是课桌,这让刚刚大学毕业的陆倩芳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是一个事实摆在眼前。但是这并没有让陆倩芳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她建设大山的勇气和决心。
就这样,陆倩芳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涯,但与此同时,陆倩芳一直在寻找改变大山的方式以及如何改变的途径。后来偶然的机会,教育部下发通知要建设新校园,重点发展教育。陆倩芳像抓住了一根稻草,她开始向教育部门写申请信,发现信件没有回复,她就带着新写的信走了几十里山路直奔教育部门。
无奈这个地方的学生人数较少,无法形成构建学校的资格,只能与周边进行合并。陆倩芳回到大山后,便开始每天联络各村子的教学人,提到建设学校的事情。终于在周围三个地方的教师的努力下,这里第一座只有几间教室的学校建设起来了。孩子们也终于有了正式的课桌板凳。
像这样类似的事情,陆倩芳在支教的着三十年间从来没间断过。学校有了,陆倩芳便开始重视师资力量;支教的人员越来越多,陆倩芳便考虑到拓展孩子们的阅读知识。陆倩芳在支教的途中,不仅传授了知识,也为大山这里的改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学习途中,能遇到陆倩芳,是每一位孩子的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